传统制瓷工艺的主要流程建国瓷制作大业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建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应将历史上优秀的瓷器制作经验总结出来,并创制出代表新中国风貌的国家用瓷和礼品瓷。”这一建议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支持。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并迅速成立了由景德镇主导、其他主要陶瓷生产区协同参与的“建国瓷”领导小组。景德镇设立了国家用瓷制作委员会,由赵渊市委书记担任主任,开始尝试制造为国家大典、接待国宾以及领导外访所需的“建国瓷”。为了确保“建国瓷”的高质量生产,1953年国家轻工业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工业试验所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组织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深入研究与试制活动。在此基础上,对景德镇当地的地质材料、坯釉配方、烧成工艺以及装饰技巧进行了详尽分析与对比,最终选出最佳方案并组织规模化生产。这些精心制作出的“建国瓷”共计73556件,其中包括中餐盘碗、中西式茶具等多种样式,不仅在国内展览中脱颖而出,也作为礼品,在国际场合赢得了广泛赞誉。特别是青花斗彩技术,其艺术水平甚至可与明代成化时期和清代雍正时期相媲美。此后,“建国瓷”成为国际交流中的重要象征,不断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及收藏爱好者的青睐。
随着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密,各部门对于使用高标准、高质量的国产陶器有了更高要求。“建国瓷”的成功不仅提升了中国陶磁文化的地位,也促进了一系列相关产品和服务业发展。在60年代初,“国家用瓷办公室”正式成立,这个机构负责监督全国范围内所有官方事件用的优质陶器及其作为外交礼物产品的一切事务,从此形成了一套完整且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1954年,“景德镇陶磁研究所”再次联合北京大学教授赖其芳等专家,与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合作,对古老但仍然珍贵的地球矿产资源进行现代化分析。这项研究不仅重温了解放前时代的手工艺,还开启了一扇窗,让传统技艺走向现代科技,为未来几十年的研发奠定坚实基础。此举也标志着从经验操作到科学验证转变的一个重大里程碑,使得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对历史与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