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基础美术教育探索创意艺术节中的物品故事
自从1983年,我开始了对基础美术教育的研究,直到2007年前后,这一领域经历了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其中,1995至2003年间,我与其他研究者共同出版了大量关于儿童美术教学和教育研究的著作。
在这段时间里,一批优秀的美术教育研究者应运而生,他们大多数是毕业于师范专科学校的美术科,并在小学担任过美术教师或成为“国教”辅导团美术科辅导员。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儿童美术教学领域,例如刘振源、潘元石、陈辉东等人分别发表了《儿童画教材教法》、《怎样指导儿童画》、《幼儿画指导手册》等著作。
这些著作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儿童美术教育理论,而且还积极融合本土文化和人文特点,使其更加适合中国孩子们的学习需求。我认为,其主要特点是及时借鉴外国先进理论,同时保持实践性强,以符合中国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和兴趣爱好。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理论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如郑明进先生提出的四个目标:培养人格、脑力的开发、生活力的增强以及为艺术而教育;夏勋先生对于儿童绘画心理发展和造形设计方面进行探讨;还有刘振源先生对于如何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一系列建议,都为我们今天理解更好地进行基础美術教育提供了宝贵见解。
近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由北到南进行深度考察与研讨活动,与一群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热衷于艺术的人士一起交流,我们共同探索创意艺术节中的物品故事。这次体验让我认识到,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层面,对基础美術教育都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库,提升专业技能,以及鼓励创新思维,为未来的艺术家孕育出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