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这台扫地机一千万正宗钉子大师Gnter Uecker
当代艺术领域中,以钉子作为主要创作媒材的艺术家比例上虽低,但战后至今,网路上随便找找,全球少说也有百位左右是以钉子为主要创作媒材的艺术家。就连去年曾来台北中正纪念堂展出,引起国内气质文青争相朝圣的驻纽约日本影子艺术家山下工美(Kumi Yamashita)展出的作品中,也有出现人物肖像〈Constellation〉(星座)钉画系列。她以细蚊钉在画板上作为连接点,再用细线连接,通过线条疏密来表现明暗与透视,每件作品都宣称仅以一根线串联完成,唯妙唯肖,巧夺天工。
山下工美钉子画。图/取自Kuhlman。
艺术家昆特·于克(Günter Uecker)。图/取自Lothar Wolleh。
以各种类型的钉子,透过不同处理方式来表现的艺术作品,往往和前述山下工美的那一系列作品类似,具象而装饰性强,相对而言就比较流于工艺形式的层面。因此,做为一位钉子艺术家,能在艺术创作思考与论述上具有原创性、时代性、代表性,深度广度兼而有之,加上学术高度与市场面都能被认同者,就很有限了。从而,本次北美馆「空间行板」馆藏作品选中,这位1930年出生于德国温多夫(Wendorf)的昆特·于克(Günter Uecker),正是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人物。
Gunther Uecker〈ax Zero Garden, 1966〉。图/取自wiki。
Gunther Uecker〈White Field , 2012 〉。图/取自wiki。
1949年起,Uecker开始他的艺术生涯,先后曾于维斯马(Wismar)、柏林威斯特艺术学校(Berlin-Wei?ensee)、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学习。五〇年代时年轻的Uecker,先是对于重复性的创作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的哲学有些着迷,以此发展出他那独具特色的仪式性,包含漫长、重复并带有些许冥想的锤钉系列作品,并将其转化为他一辈子主要的艺术实践。1956年,他的第一件钉子艺术创作问世了,作品超出了二维平面的限制,创造了一个新的视野。
此后,他开始将打钉观念运用上画布表面,起初的乱钉、次序钉,逐渐开始演进成齐头式钉法,进一步到各式各样流动性的变化,从使用精确的几何图案转移到更有机和不规则的安排。而钉子立于物件上所造成的突起与自然的光影,让这些作品具有浮雕性,比其他种类的绘画更像是个雕塑。他使钉子看起来像是从物件中长出来,或者让物件有种遭受侵扰或入侵的感觉。Uecker在其一生中先后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国际艺术活动,包括1964年、1968年和1977年的卡塞尔文件展,以及1970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可能不少不服气的人会质疑,Uecker的作品,不就是拿一些再也寻常不过的标准普通铁钉(common nail),随便杂乱地钉入鞋子、木块、木板、柱子、家具,甚至电视等各种物件上,这哪有什么高深的学问、技术、质量或水平?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本系列第一篇〈北美馆藏一亿元的封塔纳〉中,所提到的那一个欧洲战后最重要(之一)的超前卫当代艺术天团〈 Zero〉。
当时二战结束,欧洲正从残破不堪的废墟中,接受大量美国物资与流入的美元(援)重建家园,同时代的亚洲,则还在继续经历战后苟延残喘社会中,资本与阵营间的大型惨烈杀戮斗争等动荡。
战后十几年间,美国挟着优势的天然地理环境与强大的国家经济,大力扶持并推动自身艺术文化的高度,正是最为人所知的纽约学派(New York School)艺术家为首的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最为优势盛行的时期。对于大西洋对岸的这股艺术洪潮的回应,间接促成海因茨.梅克(Heinz Mack)和奥托.皮纳(Otto Piene)于五〇年代末期〈Zero〉雏型的建立,而Uecker于1961年(也有一说是1960年)与他们两位的一拍即合,强化了此一团体精神领袖铁三角的态势。
此团体的主要初衷,在于反对当时欧洲正在流行的德国派「非定形艺术」(Informel)主观的抽象表现绘画创作方式,而主张放弃色彩、情感与个人表现。〈Zero〉的主张,使得这批欧系艺术家,再度点燃新一波激进的艺术创作,重新取回全球舞台上前卫艺术的主导权。
严格讲起来,〈Zero〉成员都是陆续认同而后才被归类,分散各国的艺术家彼此间的交流没有非常热络,因此也不算是个严谨的艺术团体,而比较算是一股「风潮」。除了反对非定形艺术外,这群人刻意不走老大哥美国主流绘画表现的路线,使用起各式各样的媒材与前卫的实验精神,包括使用金属板材类雕塑的Heinz Mack、烟熏画的Otto Piene和Henk Peeters、仪式性燃烧创作的Bernard Aubertin、塑形影雕画Turi Simeti和Agostino Bonalumi、单彩绘画和行为艺术的Yves Klein、一刀震天下的二维空间穿透教主Lucio Fontana,甚至引起极大争议性粪便创作的Piero Manzoni等族繁不及备载,都是来自这一团体的成员。
回头环顾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哪些又能完全跳脱出这群玩世不恭的先贤们呢?这样就应该不难了解,为何这群人在经过近半世纪后,重新被艺术史学界梳理后的惊人成就吧!而Uecker因为他多领域的尝试与探索,奠定了他今天重要的地位。
昆特·于克(Günter Uecker)1930 - 时间之磨Time Grind 1970
综合媒材Mixed Media
直径约420cm
诏艺摄。
此次于北美馆所展出的艺术家经典作品〈时间之磨〉(Time Grind),可以说是艺术家源于他典型的钉子创作以外的最重要系列作品之一。这件外型看起来令人易于联想到当今最流行的家用扫地机器人的作品,延续并回应了艺术家创作以来持续探问的几个与空间有关的内涵,诸如动态雕塑所能产生的密集、舒张、延伸、并拢等特性,以及持续性的旋转所扩充而成的时间观念,提醒观者同时对于时间与空间的感知状态。这件装置中,包含了沙子和其他天然材料所作成的机械式动力装置,让不同元素如光、空间、运动和时间的感觉可以相互作用。
就市场面而言,Uecker在这几年也顺利跻身人生胜利组,现隶属于纽约超级大画廊Lévy Gorvy的旗下艺术家。据报导,于2014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Art Basel in Basel),当时还没和Gorvy合并前的Dominique Lévy,竟以超过500万欧元(接近新台币2亿元)的价格出售了Uecker八件一组的白色绘画作品。另外在今年(2017)3月佳士得伦敦战后拍卖中,另一组Uecker的,估价在100至150万英镑的作品,最后以高达262.9万英镑(接近新台币1亿元)的艺术家至今最高拍卖记录的价格售出。
而此次北美馆的这件〈时间之磨〉,据北美馆展览手册资料显示,这件作品曾经多次以不同的尺度规模重现过。参考它的创作年代、造型、媒材与尺寸,最近一次类似作品〈Sandspirale〉(1970年制作,直径400cm)现踪于市场,是在2015年12月5日德国Ketterer Kunst GmbH拍卖,虽然纪录显示该作品因未达底价未售出,但低估价达到27万美元之谱,假若能换个人气的场地,一旦华丽重新现身大型的国际拍卖公司,辅以他身价仍看涨的艺术史先锋地位,售价要超过新台币1千万元应该轻而易举,既没有灌水,也不夸张。
至于国内策展论述界没完没了的「夺回艺术史话语权」万年老梗,还是省省吧!有心做出一番大事业的艺术家,也不用再花时间参与那些鸡生蛋蛋生鸡不会有什么新结论的荒芜讲座,看看Uecker老先生这段「敲打成真」的传奇创作生涯,和他同侪艺术家们如何自当时美国「拿回话语权」实弹的艺术成就,努力思考如何在巨人肩膀上更上一层,应该比那些云端空谈更值得我们宝贵的时间。
空间行板-馆藏作品选
2017/06/24 - 2017/09/17
台北市立美术馆
二楼2A~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