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行走的日子--印度南方的记忆
我喜爱印度,不光是因为那里阳光充足、民风淳朴,还因为古老的文明至今散发出无与伦比的文化气息。坦率地讲,印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明显落后,可贫穷无法改变印度人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生命轨迹。那无数不可替代的传统文化优势将让印度长久富裕。 印度,将永远是人类文化历史的宝库,特别是在现代文明的对应下更显得更具魅力! 一位白人朋友曾不解地问我:“印度那么贫穷,可生活在印度的人却能用欢乐去面对痛苦。欧洲十分富裕,可太多的欧洲人却生活得并不快乐,为什么?”我无法回答他的提问,因为我也在思索着同样的问题。 我曾去过两次印度,一次是为了目睹泰姬陵的风采,一次是为了去瓦腊纳西寻访恒河。两次印度之行留给我太多美好的印象,同时也让我产生了更深一层去体验印度的愿望。于是,印度南方之旅,便顺理成章。 印度南方,去的中国人太少,旅游景点也远不如北方集中,加之路途遥远,使许多人打消了去南方的念头。可一位印度访问学者却建议去南方走走,说去那里会有与北方截然不同的感受,南方似乎更古朴、更“原生态”,对美术家、摄影家而言兴许更能捕捉到难得的美感。于是我们取道科伦坡,乘飞机沿着印度洋的马纳尔湾,穿过保克海峡,进入孟加拉湾前往印度的金奈,然后从金奈从陆路到本地治里,经坦贾武尔至马杜赖、戈德亚姆、科钦。最后从科钦至科隆坡转飞北京。整个行程十三天,除去斯里兰卡的观光,在印度南方一共呆了八天。这八天马不停蹄地从早到晚一天换一个城市的奔跑,看了多少寺庙?多少自然景点?让人真数不过来,即便有行程表,也由于随时调整,弄得人昏头转向。 国内出了好些旅游书,对印度的关注逐渐热起来,只是在这些书中我找不到有关南方的介绍,加之语言障碍,给访问带来许多困难。尽管如此,南部依然带给我许多快乐,因为我第一次接触到了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孟加拉湾,沿着海岸线行走,使开了眼界。 我常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常逛那里的印度庙,这些庙大多以彩塑来作装饰,许多生动而夸张的造型、艳丽鲜亮的彩绘让人耳目一新,各种传说中的人物、故事及受崇拜的动物、神灵无一不显露出勃勃生机,引人入胜。这看似古老的宗教艺术形式在现代化构建的今天显得别具风采,甚至人们不得不承认这才是永恒的“现代”。 而在两次到印度北方及中部的访问中,却看不到类似风格的庙宇,于是我误认为新马地区的神庙是飘泊到海外的印度人自己创建的一种时尚。当我在金奈、本地治里看过众多的南方庙宇后才明白,海外的印度庙原来是典型的南方风格。由于受种种条件限制而变成了缩微景观。面对这些庙宇,我很难说出它与北方庙宇在建筑形式与艺术上的渊源,风格变化上的高低,似乎各自都有精彩之处。 特别令人难忘马杜赖镇的米娜克希神庙,这更是南方神庙中的极品。马杜赖,是古代南印潘达王国的首府,是泰米尔文化艺术的中心,也是南印度教最神圣的圣地,据说到米娜克希神庙膜拜过的人,同到过恒河浸浴过的人一样,能进天国。 米娜克希神庙雄伟的建筑,精美的雕刻,庄严的布局令人叹为观止。这座神庙供奉的是湿婆神,米纳克希是他配偶的名字。神庙非常之大,周边有四座高塔,塔上雕有数不清的神像。四座塔实际是庙的四个门,穿过门又有很大的院落,几进几出,稍不留神,便闯入迷宫,分不清东西南北。 “庙里最值得一看的是‘千柱厅’,说是千柱,实际是九百九十七根,每根石柱人都抱不过来,上上下下都刻着各种各样的神像和动物“这些神态各异的雕刻,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造型都称得上是艺术精品,让人百看不厌,每转一次,你都会有新的发现。连接千柱厅的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的厅,还有数不清的神。在各个厅的走廊还是神像四周,随处可见闭目的信徒,他们旁若无人,万念空绝,似乎都到了入定的境界,叫人产生几分敬畏。 据一位考古学家讲,印度北方原有的古庙由于穆斯林入侵,已毁坏几尽,只有南方才有大庙保存,而米娜克希神庙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筑,故而朝圣者终年络绎不绝。 在南方,颇具特色的神庙还有好些,像哈巴利普兰城的战车庙堪称精典,还有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迹群,本地治里至坦贾武尔的印度舞王神庙,印度卡里女神庙,比哈蒂斯瓦神庙等等都是叫人过目不忘的胜迹。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见到湿婆神的精典造型,面对这位神情端庄,体态优雅的神我产生了诸多好感,尽管我并不知道他的由来,我依然“请”回一尊小铜雕,因为这是浓缩了印度宗教艺术的完美之作,精典、美极! 在贝里亚尔,有美丽的贝里亚尔湖,周边是野生动物保护区,乘船在湖上游览除了感受万顷碧波的舒展外,重要是欣赏沿湖岸出没的野象、印度野牛、金钱豹、老虎一类的珍稀动物。一上船,人们便一个劲地向岸边的森林观望,企图发现点什么,可除了树还是树,连小动物也难得一见,让人多少有些失望,但湖面吹来的凉风,蓝天与碧水相溶,变幻无际的云彩以及不时在湖面掠过的水鸟,点缀着这碧水苍茫,又是一番情致。这些鸟不怕人,白的、黑的、红色的精灵就在船的四周盘旋,甚至在水边表演着精彩的飞翔技术,谋杀你无数菲林。游至湖的深处,有好些枯死的大树从水面露出些造型奇特的枝干,这树干至少有百年以上的历史,黑色的树枝极像乌木。在这些树干上,停留着好些巨大的鸟,像鹈鹕 或鸬鹚,也许是鹳类。这些鸟站在枯枝上丝毫不动,完全进入雕塑状态,任游客拍照,即便有声吆喝,也无动于衷,一只只依旧保持着既优雅又高贵的身姿傲视天地,它们的出现为游湖凭添了不少生气。 归来途中,有人发现野羊,还跑过像狼一样的走兽。最后野象终于出现了,一头、两头、三头,继而是一小群,它们在湖边悠闲地寻觅、饮水、嬉戏,一派悠然与自得。这些象个头并不太大,但却十分健壮。象的出现,引发了大家的情绪,发烧友们闪动着超前的频率,惟恐错过了这精彩的瞬间。我也拍了几张,但兴致远不如他们高,在我看来,那些与人为伴,浑身被彩绘或是装饰过的大象更适宜拍照。当然,那些象远不如这些“野生”的更快乐,更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尽管印度人与我们的生活习惯不同,但让人并不感陌生,反倒容易让人亲近,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动物的和谐在这里体现得更为充分。 在科钦海滩,我还发现了中国的捕鱼方式,在四川这种方式被称为“搬阵”,在日本叫“罩网”,而在这里被称作是“中国渔网”,大概这确是从中国传过来的技术。日本作家妹尾河童在《窥视印度》一书中作了详细记载,他写到:“利用一端绑置重物的杠杆原理,将渔网时而沉入水中,时而拉起。整个结构只是将原木绑在一起,完全没有用上任何金属制品。众人喧哗地拉扯绳索……”作者还绘制了钢笔画配在文字旁边。据说这些“中国渔网”捕的鱼极受欢迎,不仅鱼儿鲜活且品种也颇为丰富,致使捕鱼也成了当地一景。在导游手册、宣传海报上都频繁出现对“中国鱼网”的宣传。我们的到来,引起了渔民们的好奇,纷纷邀我们一同拉绳,岸边彼此彼落地回荡着“中国,哈罗!哈罗,中国!”欢笑声、风浪声在海湾构成了一道流动而明丽的风景。 科钦虽然不大,但海湾却久负盛名,一百年前葡萄牙人便统治了该地区,继而是荷兰人,再后是英国人、法国人,他们在这里兴建教堂,开辟了“白犹太区”以及欧洲人的居住区域,至今这里还保留着许多欧洲风格的别墅、洋楼,每年来度假的欧洲人也还使用着这些住宅。望着这些风格各异的楼宇,遥想这些门内发生的故事,让人凭添了好些思绪。 在科钦旅游的节目中,少不了观看“卡塔卡利舞”,这是印度的古典舞蹈,充满了哑剧成份,表演的内容大多取材于印度古代的叙事诗,像《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故事的章节,由于剧情繁杂,大多表现者只取一小段精彩剧情发挥。为了增加观者的兴趣,表演者会当众化妆,并用英语解说一些眼神、手势、动态的寓意,像九种面部表情:爱意、讥诮、惊奇、怜悯、平静等。还有廿四种手势表现日出、正午、月亮、道路、大象、鹿、山、水、鱼、蜜蜂吸花蜜等等,表演生动而有趣。 据说这种舞蹈在全印六大古典蹈中是惟一由男性表演的舞蹈。学这种舞蹈一般从10—12岁开始,以师徒制度相传,至少要学习八年。除了体能的训练,还要对神话、历史、音乐、美术、文学等进行研习。由于当地是一个极度尊神的地区,所以舞者的社会地位崇高,受人尊敬。当然,收入也十分可观。 我们观看的那场表演,是一段讲述湿婆神和王子的神话故事,演出单调并有几分沉闷,但演员的服饰、造型,特别是面部彩绘却引人注目,极富观赏性,留给人很深的印象,有人说这种脸谱是科钦图腾,这的确十分准确! 总之,南部之行别有一番情趣,那萦绕心怀的不仅是建筑独特的庙宇,绮丽变幻的风光,以及多姿多彩的民俗,就连南方人流露出的特殊气质,也让我们受到感染。也许是三面靠海的缘故,南方人更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对大海的崇拜。记得在本地治里海滩的散步,已是黄昏时分,海岸线依旧涌动着如潮的人群,人们聚集在海边,聚集在圣雄甘地的雕像旁边,看海、看天边金色的余晖把云彩编织成瑰丽的花环,看夕阳下成群的海鸥掠浪追逐嬉戏。五彩缤纷的人群在海边组合成无限丰富的画卷,无论从哪一个局部看去,你都会获得流动的美感。我穿行在魅力十足的人群中,感受着人世间难得的亲近与和谐,一种既平常又亲切的无言交流让游子们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梦乡。 不难发现,这变化万千的服饰胜过任何一次服装展演,即便是一流的名角,也难以摹拟这现实生活的生动与真实。此时我似乎感悟到了“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情,是啊,与其天涯寻芳草,不如静看云舒云卷……这是何等美好的境界。 我曾在好些国家的海边漫步,欣赏过无数日出与夕阳的美景,但像如此激动人心,使人久久怀念的漫步,却是绝无仅有。也许,这是此次南行最美的风景,也许,这是我三次印度行旅中偶见的一道彩虹! 在写这段短文时,耳边又响起一曲委婉清丽的印度古乐,这是一支类似短笛,却又有洞箫韵味的吹奏,听这样的音乐让人想起“如泣如诉”、“余音缭绕”、“消魂”这一类词组,这是一种难以虚构的境界,是一种心灵感悟的完美体验。 此时,让人又想起具有5000年历史的瑜伽术,想起在廿一世纪的今天古老的瑜伽竟成时尚,难道这仅仅是一种时空与意念的转换?还是冥冥中传递的福音?我想没有人能说清。 有人说:印度的难以抵挡,可为什么要去抵挡? 去克什米尔,这是我下一站的梦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