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艺术的表达环保的忧思

  • 鲜花养护
  • 2024年12月14日
  • 污染、雾霾、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现象的出现,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求救和预警。 “艺术并非是自我的,远离社会的”,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审示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通过创作关于环境等相关主题的作品,企图使大众开始关注一些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尝试在作品里面传达对待自然的观点或态度。 《出口》 迪勒尔·斯科菲帝欧+仁弗洛设计事务所

如何艺术的表达环保的忧思

污染、雾霾、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现象的出现,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求救和预警。

“艺术并非是自我的,远离社会的”,如今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审示自身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通过创作关于环境等相关主题的作品,企图使大众开始关注一些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等方面的问题,并尝试在作品里面传达对待自然的观点或态度。

《出口》 迪勒尔·斯科菲帝欧+仁弗洛设计事务所

《出口》则是迪勒尔·斯科菲帝欧与仁弗洛设计事务所等共同制作的一件沉浸式艺术装置,其构思源于文化理论家保罗·维里利奥(Paul Virilio)提出的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即我们的故土、迄今为止唯一适宜居住的星球,还剩下什么?”

这件作品中,数以百计的信息被从全球搜集而来,以特定的编程语言进行处理和地理编码,由一个在展示空间中绕轨道运行的球体解译,该球体在运行的同时还能够“打印”地图、文本和轨迹,递次呈现出地球和人类所正在经历的六个迁移趋势:人口转移;流动的资金;难民与迁徙;上升的海平面与下沉的城市;自然灾害以及濒危语言与森林开发。以视频的形式形象地将全球人类的迁徙的趋势与紧迫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联系起来。


洗河 尹秀珍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洗河》 尹秀珍

上世纪90年代,不少国内艺术家已经开始用艺术品表现水污染问题。1995年艺术家尹秀珍的行为艺术《洗河》就是其中的代表,她为了形象说明当时成都府南河的污染问题,借用现代工业手段将府南河河水取出了十立方米,在冰厂制成冰块,然后再运回到岸边以清水加以洗刷。过路的行人和市民见状也纷纷参与其中。


杨佴旻《自然·环境》世界艺术计划海报


杨佴旻《自然·环境》世界艺术计划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杨佴旻《自然·环境》世界艺术计划

艺术家杨佴旻用一种大胆又极富想象力和创新的方式,将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融入大众之中。艺术计划以“火”为核心语汇和主体意象,烛照与呈现造成地球环境危机的终极根源——人的贪欲——欲火。火是“燃烧”,是“熔化”,是“焚毁”,是“灰烬”,火是地球上最可怕的破坏力之元。当今人类对于自然界肆意攫取的炽热贪欲和暴烈行为,正是这样一股盘旋升腾的烈焰,滚滚的之火,它以遍布全球的汹涌之势,焚烧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希望和幸福梦想,吞噬着富饶而美丽的地球家园。

该艺术计划主要由艺术家为参与活动的车辆量身设计具有震撼融化效果的车贴,意在提醒人们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等环境问题,告诫人们节制贪欲、热爱环境。


《闪耀的纪念——广州电力丰碑》 图源环球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闪耀的纪念——广州电力丰碑》 王浩

参展艺术家从具体的环保问题出发,以电力、光为切入点,将自身对于社会问题、对于工业化的看法、对于人如何自为的思考化为了具体的行动,作品《闪耀的纪念——广州电力丰碑》以不锈钢管、铁管、废弃可闪烁电表为材料,重构了广州地标——广州塔。

创作者王浩系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他介绍说:“每个电表代表独立的广州家庭与市民,记载着广州城市发展与市民生活的每个片段。”该作品高4.8米,由171个广州家庭使用过的废弃电表集合而成。无声的电表记录着广州的万家灯火,共同汇聚了广州城市发展的记忆。


乌苏拉·比曼和保罗·塔瓦雷斯 《森林法》,2014,影片剧照 图源广东时代美术馆 版权归作者所有


艾默里克·路伊赛《最后的水之战:未来遗迹》,2016 图源广东时代美术馆 版权归作者所有

《让我们谈谈天气:危机时期的艺术与生态》 娜塔莎·派特里辛·巴彻莱兹+诺拉·拉赞等 群展

“让我们谈谈天气:危机时期的艺术与生态” 探讨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灾难及其在情感、、经济和伦理上对当下的影响。近年来,人们提出“人类世”一词,用以指代自地球近11700年的历史——“全新世”之后的地理新。随着人类行为从仅影响他们周边小范围的生物能动因素,变成足以影响气候模式、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地质能动因素,我们必须采取新的角度认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

通过四个主题——被污染的文明、物质追踪、能源的历史、未来考古学,呈现了展览中的不同的艺术实践。在话语层面,这一项目着眼于开创围绕艺术、行动主义和生态思维的全新联系和积极对话,这对在区域内外更大范围内推动创造性合作至为关键。


《重生之地》 陈貌仁 图片来自于陈貌仁官网 版权归作者所有

《重生之地》 陈貌仁

美国艺术家陈貌仁(Mel Chin)一直关注“土壤污染问题”,1991年,在一处危险废弃物的填埋场,陈貌仁启动了著名的艺术项目《重生之地(Revival Field)》。他试图结合艺术与科技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脱系》,陈貌仁 图源艺术新闻中文版 版权归作者所有

今年7月,陈貌仁分布于纽约全城的作品《遍布全场》(All Over the Place)将伴随《脱系》(Unmoored)来到时代广场。当我们在处理社会(议题)的时候,仅仅拥有理念和信息是不够的,能够有一些实体的产出才是最好的结果。”陈貌仁在皇后区艺术博物馆的展出开幕前说道。


《明日寓言 后自然世界》 亚历克西斯·洛克曼 图源百度图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

《明日寓言,后自然世界》 亚历克西斯·洛克曼

画家亚历克西斯·洛克曼(Alexis Rockman)从90年代就开始创作有关生态环境的作品,他使用的作品材料(比如土壤和植物)经常就来自于作品所涉及的实地生态环境。这幅画是Rockman创作的壁画,名为《进化》,不同进化时期的动物依次出现,展现出了进化的过程。这幅画作带有浓厚的哈德逊河画派风格,融合了传统风景画、文艺复兴写实主义的风格,同时,其画作中的动物带有明显的史前特征,Rockman希望通过画作启示未来。


“垃圾”雕塑 Sayaka Ganz 图源百度图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

《“垃圾”雕塑》 Sayaka Ganz

Ganz认为,在我们的生态足迹方面,我们很难深入未来。未来没有保证,任何预测往往都是错误的。Ganz并不谴责塑料的使用或人类对更加方便和简单生活的渴望。她认为艺术家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展示这些材料的美丽程度,以及他们可以做些什么。

Ganz用我们普通人眼中的“垃圾”的再生创作作品,她把每一块塑料连接到一个电枢,直到她达到她最初设想的形状,同时赋予艺术品更多的意义以及新生命,向社会大众传达环保的信息。


理查德·米沙拉奇 “荒漠系列”摄影作品 图源:中国美术报 版权归作者所有

《荒漠系列》 理查德·米沙拉奇

著名的摄影师理查德·米沙拉奇(RichardMisrach)自1970年直至今天,坚持拍摄美国西部沙漠的系列摄影作品,他以“荒漠化”为艺术议题,审视了自然灾变与人类入侵活动的矛盾。

同时,从1998年开始,米沙拉奇用镜头描绘了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河沿岸被工厂所污染的土地,并将该系列作品命名为“癌症通道”。12年后,当出版社准备为米沙拉奇的旧作再版时,他携手奥尔夫重返故地。奥尔夫擅长用类似于流程图的“生态画像”来展现污染对人类、动物和植物种群的影响。


细线 马丁·希尔 图源百度图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

《细线》 马丁·希尔

马丁·希尔利用地球上的基本材料,借助“圆”这样的符号,表现自然循环往复的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恢复健康经济。在近期创作的环境雕塑中,他更多地融入了人的轮廓,无论形象是冰、苔藓,或是其他材料制成,所创作的保护者形象都会提醒我们:我们的身体60%以上是水,我们的生存与自然系统生死攸关。


公园变成了停车场 班克斯 图源百度图片 版权归作者所有

对全球变暖的“质疑” 班克斯

英国涂鸦艺术家班克斯一直是让英国政府头疼的一个人物。他所创作的街头涂鸦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主题直痛处,其中不乏反映关于树木砍伐、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的作品,以讽刺的表现方式表达对全球变暖的“质疑”。


“我还记得这里绿树成荫。”

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周遭环境变得更糟糕时,我们自己又应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