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像的时代里如何复兴速写

  • 鲜花养护
  • 2024年12月14日
  • 黄胄写生作品。 7月19日,“时代·生活——第四届广州速写作品展”在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香雪馆)开幕,数百件速写作品将在这里展出三周时间,并于8月15日移师北京中国文联展览馆进行一周的展示。本次展览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指导,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学术支持,并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黄埔区委宣传部

在影像的时代里如何复兴速写


黄胄写生作品。

7月19日,“时代·生活——第四届广州速写作品展”在广州市黄埔区图书馆(香雪馆)开幕,数百件速写作品将在这里展出三周时间,并于8月15日移师北京中国文联展览馆进行一周的展示。本次展览得到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学术指导,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学术支持,并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黄埔区委宣传部、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办。作为本次展览的顾问专家,着名画家史国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展览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具有极大的意义,尤其对于中国人物画发展,对美术界的未来,都是一种促进,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现场

作为艺术的“基本功”,速写本身正趋向多元

从2007年举办广州第一届速写展开始,这一展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与支持。除了中国美协作为学术指导单位外,更有着名画家刘文西、杨晓阳、杜滋龄、史国良、李劲堃等十多位全国名家专家担任顾问团队。本次展览征稿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港澳台乃至海外多个地区的1800多名作者逾万幅速写作品,内容紧扣时代,艺术形式多样,呈现精彩生活。经过组委会三轮的严格评选,最后评出360件入选作品,其中60件为获奖作品。

除了这些入选作品之外,在展览开幕前一日,京粤两地包括史国良、赵准旺、张弘、孙戈在内的10余位着名画家还组成一支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黄埔区长洲岛,深入黄埔军校、深井古村采风写生。这些当日写生的作品也一同参加展出。李劲堃表示:“这也是展览很创新的办法。可见速写对这种纪实性的记录,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广州市文联主席程则表示:“对全国美术展览来说,这是一种补充与丰富。这次展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中国速写的水平,是艺术家一个坚守与探索、初心与梦想、学术与交流的艺术阵地,具有多重意义。”

着名画家赵准旺表示,速写作品非常生动,是现场的创作,对画家的成长很重要,把画家的感受用速写记录下来,这些素材对以后的创作非常有帮助。这次走进长洲岛采风也是一次接地气的活动,建议以后可以组织更多的活动,通过速写展示一个地区的文化和自然风光。

展览现场,普通观众可能会刷新对“速写”的认识,这里既有寥寥几笔写其大意的生动传神的炭笔勾勒,也有完成度很高的精致作品,有黑白,也有水粉画,内容从人物到风景,极为广阔。本次活动的主要推动人,广州市美协孙戈介绍:“从投稿的情况来看,能说明目前还是有一个对速写十分痴迷的群体。作品各种形式都有,包括油画、水粉、水墨、钢笔、铅笔、炭笔,甚至有刀刻的。”

作为连续四届的评委,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弘也认为:“相比前三届相对单一的风格,这一次最大的亮点就是手法多元。”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称:“无论从题材内容、涵盖面到各种艺术、样式、手法非常丰富,能够达到这个深度也是前所未见。”

观点

速写“过时”了吗?

随着摄影术的发展以及越来越丰富的影像手段传播,“写生还有必要吗?”成了一个大家都有些疑惑的问题。有人认为,对于画家、雕塑家等艺术工作者来说,速写是观察与记录生活的基本功,其中不仅包含快速造型能力,还包含对客观世界的提取能力,这是照相术无法替代的;也有人认为,时至今日,艺术创作的方式极为多元,手工绘画诚然是其中一种,但拼贴、制作、现成品挪用、影像多媒体等各种方式也都在表达生活与艺术家思考的过程中各有千秋,“重要的不再是画家的手头功夫,而是他独特的视角和观念,如果强调技术,强调的也应该是对各种技术与媒材的综合运用能力。”

在展览开幕当天,一个由梁江担任学术支持,王孟奇、史国良、蔡超、招炽挺、孙黎、黄继谦、刘筱元、林霖、汪晓曙、丁松坚、朱松青、詹忠效、张弘、寥宗怡、赵准旺、王永、李劲堃、胡斌等艺术家与理论家作为嘉宾,组成的学术研讨会围绕速写的话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速写是摄影无法取代的

史国良首先提及他所观察到的创作与教学实践:“从1985年以后,速写基本被形式创新、试验,照相机、电脑、手机、投影等工具所替代。速写不再被重视,甚至在教学单位,都不怎么提倡速写,更多提倡探索、创新,强调一些新的艺术语言等等。手头工夫对于很多画家,很多学生都是一个弱项。”

孙戈也提到,有一次到黄山写生,本来看到现场有很多人拿着画板画画,颇为欣慰,走近一看,才发现几乎每个人都是把眼前的景拍了下来,然后对着手机来画。“这给我很大的触动。”孙戈表示,“不能回避相机能给我们带来诸多便捷,但我们不能忘记了艺术表现的本能是‘个性’的不同特色的追求,与机械器具所表现的‘共性’的物像有很大差异。带有画家个人感情、性格和技法的速写作品,其鲜活、和高度概括的画面效果是摄影无法比拟和替代的。”

而这一次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发现有的投稿是“速写创作”,拿着照片画创作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用照片创作速写,这完全是背离速写本身提倡的现场感、直观感。”孙戈表示。而张弘也称:“有不少作品看得出是画照片的,过于依赖照片的作品,基本都会被否决。”

速写不仅是手头功夫,还是发现生活的方式

对于这一点,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李公明更认为在研究的角度方面,速写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的的确确在过去美术研究中,速写的地位恐怕是不受关注的,很少有大型的展览,很少有大型专题项目,而且收集材料都非常困难,因为不像重要名作在我们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

速写对于当下有什么意义?广州美术学院教授胡斌认为,“更重要的是速写与时代的关系。很多艺术家的速写不止是对眼前实物及时的展现,更多是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下艺术家越来越局限在狭窄的圈子里面,所有的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系统,全都是在自我循环很窄的圈子,对现实生活根本就不了解,也不去关心。所以,更重要的是艺术家如何和不同阶层人的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速写带给当下的意义,更多是如何切入当下火热的现实生活。”

速写的特点是“快速与主观”

对于速写的现状,专程从国外回来参加本次研讨会的着名画家詹忠孝说到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美术学院千万不要把速写跟线描体连在一起。速写是讲究快、狠、稳,通过很快的速度表达自己眼中看到的东西,并不是要用很完整的思路将那个东西全部表现出来,所以速写的功能就是点到即止,眼手上的功夫结合在一起,快速的表现出来。”

对此,广州美院教授张弘也从字面上解释:“速除了有速度,写这个字就应该有主观层面,而不是完全客观。现在的速写都变成了素描,描照片,描摹,客观的对照,而没有主观提炼,速写就是霎那间的永恒。”

市场

20多年前速写便作为收藏品受到市场关注

在此次展览开幕前一天,还发生了一件小“乌龙”。展线最前面的那几张由黄胄、周思聪、刘文西、何家英、华其敏等名家创作的写生作品,刚刚经历了有惊无险的“失而复得”——画家史国良不慎将它们遗失在首都机场,幸而在公安干警的协助下原物寻回。事件并无严重后果,却再次将速写作品的市场价值问题推到了人们面前。据史国良介绍,这些作品都是名家作品,十分珍贵,“六张加起来的市场价值粗略估计100万元左右”。

据了解,中国画坛很多杰出的人物画家们都是速写高手,如黄胄、刘文西、方增先、周思聪、卢沉、何家英等等。即以此次险些遗失的黄胄速写而论,通过雅昌艺术网检索近年拍卖结果得知,2011年他的一张速写作品以20.16万元成交。

有人会问,这些看似随手涂抹,费时不超过十几分钟、几十分钟的“小画”,真的值钱吗?其实,虽然速写在市场上的受捧程度远没有油画、国画等形成巨大市场,但其市场表现也不俗。通过已有拍卖纪录所知,目前市场成交最高价的可数吴冠中《速写册页(七十二开选十二)》,2013年在北京匡时以632.50万元成交。

早在1997年,速写便作为素描品类进入拍卖市场,虽然数据显示当时并未成交,但也说明早在20多年前,速写便作为收藏品受到市场关注。从已知数据可知,最早有成交纪录的,应该是着名已故艺术家常玉的《女人速写》,这件作品于2003年在佳士得香港以4.78万元港币成交,拉开了速写市场的序幕。此后,速写陆续出现在国内的各大拍场上,价格也一路走高。

链接

名家说速写

谈及速写的建议,多位着名画家一致认为只有多画,才是最好的发挥速写价值的途径。

作为本次展览的顾问,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认为,速写既是基本功训练的最简便的方式,也是创作素材收集的最好的手段。

中央文史馆研究馆馆员马振声也认为:“面对生活中鲜活而生动、丰富又深刻的事物,绘画需要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因此,速写的能力对于成功的画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而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林墉则说:“我们会大量地画速写,这是一种磨刀的方法。可以说,我们一辈子都在画速写。”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也直言:“速写是一个艺术家在现实生活中捕捉生动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周刚认为,“如果希望你的艺术创作有朴素的生命力,有丰盈的表现力,不停的画速写是实现这一希望的最好方法。”

着名画家陈永锵表示:“如果爱画画,如果你热爱生活,那速写是不可缺少的锻炼,甚至不是锻炼,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