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北双年展参展名单发布

  • 鲜花养护
  • 2024年12月14日
  • 茱玛纳.曼娜,〈花瓶、花䌽与字典〉,2016 (选自《后植物标本馆》,2016)。 复合媒材装置。©影像为艺术家所有;赛门.佛格摄于德国科隆艺术协会展览「ars viva 2017」; 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台北市立美术馆正式公布第十一届台北双年展参展名单,来自世界各地19个国家及地区的 41名参展者与参展团队将参与其中

2018台北双年展参展名单发布


茱玛纳.曼娜,〈花瓶、花䌽与字典〉,2016 (选自《后植物标本馆》,2016)。
复合媒材装置。©影像为艺术家所有;赛门.佛格摄于德国科隆艺术协会展览「ars viva 2017」;
台北市立美术馆提供。

台北市立美术馆正式公布第十一届台北双年展参展名单,来自世界各地19个国家及地区的 41名参展者与参展团队将参与其中。第十一届台北双年展将于2018年11月17日至2019年3月10日在台北市立美术馆举行。

本届双年展由吴玛悧与范切斯科.马纳克达(Francesco Manacorda)共同策展,主题为「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双年展将着重探究人与自然所产生的互相紧密关联的生态系统结构,并为社会实验提供平台,促成全新跨学科讨论的可能性,借以建立持久、社区取向以及由下而上的协同作用。

两位策展人将由展览主题出发,探讨生态系统千变万化的特质,以及这项特质如何被反映在艺术与机构的运作机制中。本届展览将结合不同的生态系统模式,特別关注这些机制中相互依存的重要性,以及此运作机制如何趋向于整体的共同利益。台北市立美术馆作为展览的场地,将成为双年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透过展览的实验性操作让美术馆成为跨学科讨论的平台,借以向外扩展,在博物馆的范围之外引发更多的回响。

在「后自然:美术馆作为一个生态系统」中,两位策展人将美术馆作为社会模型重新思考。一般展览局限于展期,往往发展迅速,难以发挥持续且长期的影响力;相较于此,美术馆则能缓慢而有机地发展,细致地回应周遭环境,并延续它的生命周期。策展人表示,一个美术馆如过于僵化地自限于建筑与概念本质的框架,它将会成为一个孤立的艺术沉思场域,无法接纳生态系统持续的转化、渗透与增生。本届双年展希望透过其命题、展览结构、以及参展计画的回应,反思机构角色,进而深入探讨一座美术馆,如何融入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生态体系之中。

本届双年展的参展名单包含视觉艺术家以及非营利组织(NGO)、社会运动人士(activist)、影像工作者、建筑师等,在议题相依的脉络中呈现。两位策展人将非传统视觉艺术创作者在展览场域中聚焦呈现、共同回应,企图活络议题与知识的流动,借以处理生态议题的多样可能性。

参展者与参展团队名单如下:

隆萨克.阿努瓦特菲蒙(Ruangsak ANUWATWIMON)、玛莎.艾恬萨(Martha ATIENZA)、区秀诒、乌苏拉.毕曼(Ursula BIEMANN)、阿列克斯.布尔达科夫(Alexey BULDAKOV)、张怀文+MAS微建筑研究室、张硕尹、晁瑞光+台南社区大学、朱利安.夏利耶(Julian CHARRIèRE)、陈珠樱+太阳能昆虫生态箱工作坊、露西.戴维斯(Lucy DAVIS)、在地实验、范钦慧、未来农夫、图尔.格林富特(Tue GREENFORT)、英果.古腾(Ingo GüNTHER)、亨利克.赫肯森(Henrik H?KANSSON)、海伦.哈里森 牛顿.哈里森(Helen Mayer HARRISON Newton HARRISON)、侯志仁 邓信惠、萧圣健、黄信尧、原转小教室、柯金源+「我们的岛」、柯艾桑南(KHVAY Samnang)、黑潮海洋文教基金会、林从欣(Candice LIN)、林芝宇-杂草稍慢、杜恩.林克拉特(Duane LINKLATER)、尼古拉斯.曼甘(Nicholas MANGAN)、茱玛纳.曼娜(Jumana MANNA)、非人类博物馆(Museum of Nonhumanity)、菌丝网络社会、打开绿生活、亚伦.瑟库拉(Allan SEKULA)、瑞秋.萨斯曼(Rachel SUSSMAN)、薇薇安.苏特(Vivian SUTER)、基隆河守护联盟、千里步道协会、吴明益、赵仁辉以及郑波。 (依姓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