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手中的紫砂壶仿佛穿越时空将七水硫酸亚铁的精华与不同时代的艺术相融合
明代紫砂壶的特点与清代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泥料和胎质:明代紫砂壶的泥料约40目,表面粗糙,含有小颗粒状石英;而清代紫砂壶则使用更细腻的泥料,大约50-60目,胎身表面平整。
制坯工艺:明代以捏制为主,而在明末时大彬开始采用木模整形;至于清代,则发展出拍身筒、镶身筒等成熟工艺。
造型风格:从造型上看,明代多数是圆形、提梁或仿青铜器形体,而清初则出现了花器和几何形样式,有太平盛世宫廷、贵族华丽气度。随着文人的参与,清中期作品线条自然,不夸张低俗。而民初时期受商业影响趋向实用,也出现了复古风影响下的摹古之作。
款铭和装饰:明末及崇祯年间仅在壶底落款,没有诗词书画;而到了清朝,便出现了诗词书画,并且逐渐增加彩色装饰。道光时期,更是使用玉石制作壶流、把钮。此外,从款铭来看,早期主要楷书后来转变为篆书为主。
烧造情况:从烧成角度考虑,由于技术不够成熟导致很多现代人认为“烧火过火”的现象较多,但到了晚清时代已能实现均匀温度,无过火或欠火的情况发生。
文化背景与艺术特色:整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各个时代对艺术追求和文化环境的反映,如文人参与后的儒雅线条自然,或是受到商业影响后的实用性设计,以及复古风回潮下的摹古作品等,都体现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