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官方网站人才培训的第一步中国美术学院招生改革的几点思考
在法国著名艺术家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的一封信中,他提到十年前来中国举办展览时,目睹了中国美术学院十万人校考的壮观景象,这一幕令他深感震惊。他希望拍摄一部纪录片,以探讨艺术和艺术教育在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2017年3月,布伦带着他的摄制组重访杭州,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国美院艺考的纪录片,为自己80岁生日作准备。
从规模上讲,中国艺术教育体量几乎超出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庞大的考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使得艺术教育在中国具有与西方全然不同的意义。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是数以万计未能清晰树立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少年及其家庭。另一方面,高考制度承担了太过沉重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教育部推进艺考改革,将缩小校考范围作为强调公平、程序正义和整齐划一的手段。这一点也反映出公平性与客观性之间存在复杂关系,就像法律裁决一样,它是基于主观判断而非简单客观证据。在这背后,更是包含了丰富的情感内容。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加强“招培一体”的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机制已经成为重点高校追求目标之一。通过实践建立起一种基本的艺术校考规范,并且注重制度流程科学、公平、严密,同时回应专业本质特征需求。
新世纪伊始,由于年龄较小且理解专业模糊,大类招生的核心优势在于让学生在学科宽口径中厚植基础,然后提升专业认知并形成自主选择能力。为此,一些学校采取“两段制教学”,使学生能够根据兴趣选择进入不同院系学习,而不是被限制于单一方向。此外,“1+1+2”制度,即学科基础一年、专业基础一年、专业方向两年,也是一种实现由博返约修习路径,让招生与人才培养紧密贯通。
除了这些改变之外,还有一个新的倾向即“科艺融合”。创新设计学院不仅接受理工科学生,而且允许理工科、高职及文科三类学生共同学习,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跨学科学习,这也是21世纪教育界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聚焦问题领域,重塑学科框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更新我们的工具箱、方,不断迭代我们的感性系统和知识界面。
最后,对于现代诗歌与影视结合等新兴形态所需素养也越发明确,如图媒专业命题中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诗歌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从而检验不只是绘画功夫,更是综合素质。简而言之,我们希望报读图像媒体方向同学要熟悉经典电影;报读造型方向同学要了解东方五百件作品;报读设计学科同学则需要掌握世界设计史概述。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教材内容,并将其纳入当代科技与文化背景下进行更新改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