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上的大工艺之美犹如书中精妙的字体每一笔都蕴含深意

  • 鲜花养护
  • 2025年02月12日
  • 清末苦窳生(何心舟)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170×65mm,是一件收藏家珍视的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紫砂壶的款识与陶瓷制品的款识不尽相同,而独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识的壶,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价值不高;虽具款識,但款識不美,也会使人感到这把壶欠缺文化内涵。历代制壶高手陶艺名家对印钤款十分讲究

紫砂壶上的大工艺之美犹如书中精妙的字体每一笔都蕴含深意

清末苦窳生(何心舟)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170×65mm,是一件收藏家珍视的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紫砂壶的款识与陶瓷制品的款识不尽相同,而独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识的壶,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价值不高;虽具款識,但款識不美,也会使人感到这把壶欠缺文化内涵。历代制壶高手陶艺名家对印钤款十分讲究,它涉及到制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就像绘画领域内的“画外功夫”一样,我们把它称为“壶外功夫”,是 壺藝 的组成部分。

纵观紫砂壶款識の發展歷程,它既與紫砂陶 的演變緊密相連,又與當時 的書法篆刻同步發展。大體經歷了由毛筆題寫、竹刀刻划到用印章钤印 的工藝演變過程。從傳世的一些古代 紫砂名匠所製品看,見於實物的是明代萬曆年間時大彬所製的大只制作 紫沙器 “時杯”。這個時代流行刀刻 款識,並且對於此類作品有著特殊的情懷和價值。

明代流行刀刻 款識,周高起《陽羡茗杯系》說:“鐫杯 款跡,即時大彬初倩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 印記,或以 刀成字。”意思是在未干之前先用毛筆預先題寫在水胚體上,在水胚將干未干时,再用竹刀依照題字逐笔刻划。此後熟練,以至於自己也會自行以 刀替代筆,不再請人落墨,使得別人的仿效無法達到原來效果,因此成為了後世對待此種作品鉴赏的一个重要依据。

从传世紫砂器上观察,可以看出明代紫砂艺人们除了时大彬以外,还有李仲芳、徐友泉、陈信卿等一批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多数采用的是楷书作为其主体书写风格,并且由于他们使用的是竹刀来进行镌刻,所以这种技术特征也是可以区分不同年代和不同的艺术家的标志之一。而到了清朝,则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广泛采用铭文形式来装饰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许晋候所创作的一些作品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其设计理念与当时其他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于现代收藏家来说,对于这些历史悠久而又充满智慧与才华的手工艺品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认真地对待它们,将它们视为一种精神财富,而非仅仅是物质上的宝贝。通过细致地研究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无论是它是否有着正规或者可疑的地位,都能够让我们更加接近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心灵世界,以及他们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了实际产品中的实体形态。这一切都是一种探索,一种学习,一种欣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无论你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还是专业学者,你都会发现自己被一种无尽可能深入挖掘潜力所吸引,从而获得更多关于这个世界以及人类智慧实现手段更深层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