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国达陶瓷有限公司潮汕嵌瓷艺术之冠
嵌瓷,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也称为“聚饶”或“扣饶”,在我国其他地方被称作“剪黏”。这项工艺以绘画和灰塑为基础,采用各种颜色的精薄釉下彩瓷片进行剪切、敲打,形成所需的图案或形象,然后将其镶嵌于建筑物之上,以达到美化与装饰的目的。这种手法多见于祠堂、庙宇及民居屋顶,如四点金、下山虎等部位,其重点应用区域包括正脊头、脊背和脊侧,以及垂脊的厝头脚和山花,以点状和条带状分布。
潮汕地区的嵌瓷工艺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平瓷、半浮瓷和主体嵌瓷。平瓷通过草根灰打底,再用佛青描绘轮廓,并用有色瓷片配成平面图形,然后施以糖灰粘接,最后覆盖二白灰并染上颜色,使得视觉效果呈现出平坦整洁。半浮瓷则是先用草根灰打底,用佛青画轮廓,再塑造花鸟人物等造型,让图案在坯上浮现,同时涂抹大白灰底部空白,并根据干燥程度适时染色,最终在模型表面使用糖灰贴入彩色瓷片完成雕塑造型。主体嵌瓷则首先创造骨架结构,在墙面或屋顶装饰位置使用瓦片、糖灰和麻丝材料,然后制作出模具再次使用草根灰加糖灰制作出模型。在干燥过程中,将彩色陶器片粘贴至模型表面,并最终在陶器表面绘制线条。
整个工艺流程涉及到四个步骤:塑坯、剪饶(即从废旧陶器中剪取所需形状)、贴饶(将切割后的陶器片贴合到模型上)以及微调调整。这一过程要求极高的技巧与耐心,因为需要细致地剪裁每一个小部分,而一旦断裂就难以修复。此外,与泥塑不同的是,嵌瓷中的脸部手脚部分由泥土制成,而身体衣物部分则依赖于精细的陶器碎片处理,这要求匠人一次性完成整个作品而无间断休息。如果泥土太干了,则颜料难以融入;如果过于湿润,则无法施加颜料。
过去,由于缺乏废弃陶品资源,匠人们会利用烧焦后破碎的大理石碗碟来进行镶嵌。但如今,由于废品稀少,他们也开始使用一些成品大理石碗碟进行加工,这样既能节省成本又能保持传统工艺的手感与质感。
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作品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题材内容,从吉祥如意图案到儒家思想影响,如忠孝节义故事;从吉祥动物类,如龙凤凰鱼鹿羊仙鹤等,还有戏剧历史故事如《郭子仪拜寿》、《桃园三结义》、《董永与七仙女》、《二十四孝》;神话人物故事,如《八仙故事》、《海神天后故事》、《嫦娥飞天》,以及吉祥花果图像如石榴葡萄牡丹桃莲花卷草纹等,都包含其中。
此外,由于是利用耐风化强大的陶器作为原料,因此许多古代建筑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雨,但仍然保持着鲜艳明亮的情景,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充满艺术魅力的历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