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汝窑艺术再现陶瓷加工生产厂家之冠 jewel of ceramic craftsmanship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4、北宋汝窑青瓷盘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9公分 口径14.8公分足径11公分 故瓷017850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89):「甲字明镌器底心,抚之薛暴手中侵,笑似假借为说项,古已有然何况今。」乾隆巳酉御题。钤印一「古香」。中心刻篆书「甲」字。 此件作品底部留存支烧痕,底心题刻篆书「甲」字。它曾是「中国艺术展览会」(Thel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的展品之一,於1935年前往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造型和故瓷17854(图版1)雷同。盘子的弧形圆壁自底足顺著口沿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银器风格的「捲足」。相似的作品组群亦见於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典藏,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中。
环绕著「甲」周圆,一行流畅的楷书所铭记着乾隆五十四年的御题。在这份文物背后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位伟大的皇帝对传统文化与工艺深深敬仰的心情。他仿佛在这小小的一片青瓷上投射了自己对历史与现实之间永恒争辩的思考:“从‘甲’字到‘薛暴’,从瑕疵到完美,再从过去到现在。”每一个笔触,每一次叹息,都承载着他对于中华陶瓷艺术无尽赞赏和深切怀念。
除了御制诗之外,这件作品还伴随着木座一起流传至今,那木座上的“安仪周家收藏”款识,就如同时间穿越的声音,让我们回顾那个时代的人们如何珍视他们的手工艺品,并将它们作为家族财富保留下来。这不仅是一件被推崇的地球奇迹,更是人类智慧与技艺交织成的一段传奇。
至于“甲”字,它代表的是什么?对清高宗来说,“甲”可能让他联想起《周礼·考工记》中的那些描述瑕疵的词汇。但他的眼中,却只看到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完美。而在他面前,这碧绿色的青釉盘子,不仅是一个装饰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个桥梁。在这个过程中,他也许意识到了自己的位置,也许更加坚定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不受损毁的情感决断。(余佩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