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陶瓷产品种类中的龙窑之谜火焰与技艺的交响篇章
在我国,龙窑的历史悠久,在明代之前,它们已经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和湖南等省份的主要瓷器生产区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它们被倾斜地建造于山坡或土堆上,与地平线形成10至20度的角度,这种姿态仿佛一条蜿蜒的龙,因此被称为龙窑(也称横焰窑)。这些巨大的陶罐通常体积在50至150立方米之间,长30至80米,不宽仅1.5至2.5米,高约1.6至2米。在其沿着长轴方向两侧开有多个投入燃料孔洞或出入口,其中燃料主要是松树枝。与其他类型的烧制设施不同的是,烟囱极其低矮,只有1米高,而通往窑内的小径则相对狭窄,上层温度较下层要高,因此,无论从材料还是劳动力方面来看,建造一个龙窑都相当经济实惠。
龙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热效率远超倒焰炉,每单位产品所消耗的燃料量少得多,而且烧制周期短且产量大,从而使烧成成本大幅降低。不过,由于装载和卸载物品以及出厂后的搬运工作需要大量人力,而且难以实现机械化或自动化,这些都导致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增加。此外,由于不易保温,全体人员必须集中在火炉周围,一旦发生意外,全队的人员可能会受到严重伤害。尽管如此,这种传统技术仍然承受着考验,因为它能够迅速、高效地生产大量陶瓷产品,使之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手段。此外,我国南方还有一种分室型龙窑,它也是后面提到的阶级式烤箱的一种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