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美观大观北宋汝窑特展陶瓷画图集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4、北宋汝窑青瓷盘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9公分 口径14.8公分足径11公分 故瓷017850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89):「甲字明镌器底心,抚之薛暴手中侵,笑似假借为说项,古已有然何况今。」乾隆巳酉御题。钤印一「古香」。中心刻篆书「甲」字。 此件作品底部留存支烧痕,底心题刻篆书「甲」字。它曾是「中国艺术展览会」(Thel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的展品之一,於1935年前往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
造型和故瓷17854(图版1)雷同。盘子的弧形圆壁自底足顺著口沿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银器风格的「捲足」。相似的作品组群亦见於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典藏,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中。
环绕著「甲」周圆,题刻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御题。在这首诗里,“甲”字不仅代表了器物完美无缺,更隐含着对时间与岁月的深思。这份珍贵的陶瓷盘曾经在乾隆皇帝眼前流转,它或许见证了更多历史时光和文化传承。而“安仪周家收藏”的款识则让人想象这件艺术品在清朝初年的生活场景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至于“甲”字的含义,其实也蕴含了一种审美追求。在《周礼·考工记》中,“薛暴”指釉面的伤缺,而“髻垦”则是胎骨的缺陷。当高宗面对这些完美无瑕的小巧陶艺品时,他的心情就如同那位匠人的技艺一样精湛。他将这些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抚之薛暴手中侵”,即使面对那些微小瑕疵,也能看到一种天衣无缝、精益求精的情趣,这正是他以古为贵、以文明为本精神的一次再现。(余佩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