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策展之路犹如书画频道节目回看中的精彩篇章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易绘制出自己的独特风景
美术界的名人、老板和官员纷纷成为策展人,这场热潮不仅打扰了专业化与学术化的策展方式,还稀释了美术展览的学术价值。要做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艺术的独到理解,还需具备全面的社交能力和组织才能,来筹集资金和协调团队。可以说,策展工作并不简单,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学术策展人的问题。
然而,中国这个市场上,“策划”这个词用得太泛滥。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策划?他们应该是艺术领域内最终审判者,也是艺术作品最后底线守护者。但并非任何人都能担此重任。
如侯瀚所言,首先要成为研究者和批评家。然而,只有这些还不足够。一位卓越的策划应具备五大素质:全面能力、体力充沛、丰富美术史知识、自己的学术主张以及建立档案系统等习惯与能力。
但近年来,有两种极端现象出现,一些挂名策画人不参与实质工作,而后台人员完成所有实际工作;另一些则将展示简化为概念化,把展示看作文本中心主义,使其脱离生态系统,将展示变成一种在“知识景观”内部相互竞争的事情。
前者的“展示”,他们往往身兼多职,无论是否懂得相关艺术媒介,他们都不去了解或交流,与参加演出艺人的经验也无关紧要,更不要说借助于呈现某种学理或主张了。而后者的“展示”,他们把演出当作自己作品,将艺人们强迫按自己设想方案完成演出,以至于作品失去了感动观众价值,只剩下按照设计方案进行看图识字式说教。
当然,有一种更糟的情况,那些只提出假大空而无法切入当代时代活跃艺术生态中的人们,他们使整个过程变得无效甚至起反作用。在他们眼中,演出只是发现现象推动潮流的一种实践,并以此确定话语权,但这完全忽视了空间语境及批判精神,让作品只是一种点缀物而已,使之完全文本化,最重要的是出版物成了结果,而对于作品理解停留在文字阐释中,这样的情况让笔者感到忧虑。
综上所述,上述情况只是行业中的少数现象之一,“学问”并非甜点,更不是一项布道工具。“好的施政必须深刻理解施政人的角色定位,不越位也不作为。”总之,要做好施政,就不能轻易地认为任何人都能成为高水平施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