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赞李桦 接近德国的丢勒
李桦 《快把他扶起来》
李桦 (1907-1995),曾用名浪沙、小泉,广东番禺人。1947年任“全木协”理事长,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等。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主任,历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等职。1996年获中国版协授予“鲁迅版画奖”。代表作有《怒吼吧,中国!》、组画《怒潮》、《团结就是力量》等。著有《西屋闲话》、《美术创作规律二十讲》、《李桦木刻选集》、《美术新论》等画册及著作。
王肇民 (1908—2003),安徽萧县人。著名水彩画家、美术教育家,兼擅油画、国画、诗词等。受业于李苦禅、蔡威民、方干民诸位先生。曾为广东美协理事及文联代表,出席北京第四次全国文联大会。1987年离休后为广东画院顾问、广东省美协顾问、广东省水彩画会顾问,又被广州美术学院加聘为终身教授。曾获教育部“德艺双馨”荣誉称号等重要奖励。主要水彩画作品有《长江大桥钻探船》《杜鹃花》《睡莲》等。出版有《王肇民水彩画选辑》《画语拾零》《王肇民水彩作品集》《王肇民诗草》等。
王肇民 《大叶紫薇》(水彩) 1977广东美术馆收藏
(李桦)先生木刻的成绩,我以为极好,最好的要推《春郊小景》足够与日本现代有名的木刻家争先。……我深希望先生们的团体,成为支柱与发展版画之中心。 ——鲁迅
岭南画派非常了不起,不仅是历史还是现在。你要明白,画派不是随便称呼的,一个地方的美术要形成一个画派需要很多有利条件,它代表了一个区域的文化形象。就现在而言,画派在全国没有几个。岭南画派坚持中西结合,有自己的审美指向性,注重写实、写生,画风明快、爽朗、清秀、生动。 ——范扬
李桦,广东番禺人。1924年考入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1925年被选派参加广东省赴日考察团,留学日本后回母校任西画讲师。在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的影响下,开始自学版画,创作《失业者》、《春郊小景》等作品。著名文艺家胡风看了他的展览后曾说:“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南方的木刻家还没有人超过李桦的水平。”徐悲鸿更评价他:“作风接近德国的丢勒。”
在广州成立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
1934年,李桦在广州举行首次个人版画展以及组织“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同年底开始与鲁迅先生通信,深受鲁迅先生赞赏,在思想、艺术和木刻运动等方面深受其影响,创作《无家可归》、《怒吼吧,中国》等。
著名美术理论家齐凤阁研究称:“1934年6月至1937年7月间,李桦在广州组织成立的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更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初创期第二个发展阶段的中心,其作品数量之多,活动时间之长,影响范围之广,为其他木刻社团所不及。”
曾任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
1946年底,李桦受徐悲鸿之邀到北平艺专执教,三年后升为教授,1954年任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系主任,作《当潮水退的时候》、《父与子》插图等,出版《木刻版画技法研究》。
1973年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大幅套色木刻《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交易图》,重刻《鲁迅在木刻讲习班》,1980年4月出席在黄山举行的中国版画家协会成立大会并当选为主席。
广州美院院长黎明在“李桦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称:“我们要研究他以及他们那一代版画家在版画的技艺实践过程中对时代精神的把握。”著名版画家王琦曾撰文写道:“李桦对我国新兴版画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应该载入史册的。”
王肇民
艺术风格博大, 蕴含着人格的力量
“计自1929年起至1991年止,从事艺术工作凡六十二年,自念中国的画家,能中西画兼长,并善于作古典诗词,而又能写画论的人是不多的,因而颇引以为。”
这是王肇民的自述,这是一段平实得近乎枯燥的自我表白。他的人生轨迹,和20世纪的历史相辅而行。而今,他把自己85年的经历,归结为这短短的几行字。
笔法中寓藏着性格学养和情感
王肇民以水彩画为主,亦作国画、油画。在水彩中,尤擅静物。他颠覆了传统水彩画轻快、透明等特点,创造了造型厚实、用色浓重、富有张力和强度同时又极具现代感的新气派,将水彩画的艺术表现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男儿立身先立志,尺幅片纸有尊严”,为王肇民先生自述的诗句,把自身的艺术创造力凝聚在方寸尺幅的水彩小画种之上,取法不囿中西,取材勿论大小,蕴涵着人格的力量。他既是西方文化艺术的汲取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卫道士。他的作品把国画的笔法,油画的色彩,素描的基础,诗的境界熔于一炉,以一种凝炼与精妙的气息,诠释了对“形”的把握和对气度的坚守,画面朴素、雅洁、明朗、清新。
著名美术史论家迟轲曾评价:“王肇民绘画的布局、色彩、笔法中,即寓藏着画家的性格、学养和情感;但其优越之处在于他始终使抽象美与具象美高度统一,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使普通观众也能感到亲切喜悦。因而形成了一种博大而又纯朴的艺术风格。”
细观其全部存世作品,除了静物外,在风景、肖像和方面也有极高的水准。主要水彩画作品有《长江大桥钻探船》、《广州的夏天》、《杜鹃花》、《炼铁工人潘绪俭》、《武钢工地》、《江边煤船》、《静物》、《睡莲》等。其中,发表于1979年第3期《战地》增刊的《杨桃》曾获广东省优秀作品一等奖。
他对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影响深远
几十年来,王肇民除教学工作外,分别在广州、深圳、武汉、西安、北京、开封以及法国巴黎等地,先后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出版有《王肇民水彩画选辑》、《画语拾零》、《王肇民水彩作品集》、《王肇民素描选集》、《王肇民诗草》等。其中,凝聚其多年创作实践和教学经验而成的画论《画语拾零》,书中提出三个观点:“人当物画,物当人画”、“内容不决定形式,形式可先内容而存在”与“形是一切,一切是形”,以其艺术实践和理论建设探索中西绘画的融合,影响深远。从艺七十余年,虽然历经战乱的困苦,运动的大潮,仍平凡简朴,默默耕耘,从不动摇求索艺术的真谛。
中国美术馆原副馆长梁江如此评价他:“他不媚俗,不趋时,自甘淡泊,我行我素,默默无闻地把自己几十年的精力奉献给艺术。他独立不羁地走了一条寂寞的、纯粹的艺术之路。在艺术长期从属于、承担非艺术荷载的氛围中,王肇民的人生轨迹和艺术成就,成了当代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高扬艺术主体,完善个体人格的典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