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在深圳木星美术馆开幕
策展人顾振清、木星美术馆馆长吕红荣与参展艺术家及嘉宾开幕式合影
2024年1月31日下午4时,由顾振清任策展人、吕红荣任出品人的《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在木星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深圳市木星美术馆与深圳万众艺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数字艺术与区块链实验室、深圳市数字创意产业协会、量子学派、北京荔空间、机械星联、杭州易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支持。展览邀请了41位(组)中国与国际艺术家参展,旨在探讨Web 3.0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艺术的迅速发展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揭示了一个沉浸式的Web3.0元宇宙,展现了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完美融合。整个展览分“从零到一”、“超级对齐”、“有效加速”三个主题展区,从数字艺术史文献研究角度树立展览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线索。展出作品涵盖了早期编码艺术、生成艺术以及加密艺术、AIGC等新兴数字领域的艺术家创作,旨在梳理数字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艺术家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创作经验,打开人类社会全新的精神时空。艺术家推出的影像装置、混合现实、全息技术、数字加密、人工智能艺术作品,构筑了一个交互性、动态化的展览现场。他们的作品不断刷新了人们的视网膜体验,展示了数学模型与几何模型的公式之美,而且彰显了某种来自不可见的额外维度、平行宇宙的启示,证明了人类创造力的无尽疆域、好奇心的哲学深度以及技术创新的变革力量。
开幕式上,策展人顾振清、木星美术馆馆长吕红荣先后致辞,他们指出: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迅猛发展的助力下,人类科技正在加速走向虚实融合、碳硅同体的Web3.0元宇宙世界。今天,木星美术馆等国内艺术机构致力于数字艺术的创作与展示、研究。这些工作的前瞻性和实验性,几乎与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同步。此次展览中,中国数字艺术、加密艺术、AIGC艺术不断刷新的势头,尤其值得关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数字艺术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王钟、深圳市数字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皮取兵、深圳万众艺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高扬、艺术家何启如、量子学派傅羽珊在致辞中纷纷向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联手端出的视觉盛餐表示祝贺。在《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现场,艺术家通过极具吸引力的作品,不断邀请人们入场拥抱未知的潜力,无畏地进入未知的领域,打开预见人类未来的全域视角。
据悉,《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的展期从2024年1月31日起,一直开放至2024年3月17日(展期内每周一闭馆、春节假期2024年2月8日至16日闭馆)。欢迎大家踊跃观展。
策展人顾振清为“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作导览
《有效加速》
文 / 策展人顾振清
硅基科技加速现代社会的演进,指向的是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与人类文明长期存续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机器人和Web3.0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必将带来的科技奇点,正在改变人类社会和生物圈系统。有效加速的技术革新是人类文明发展伦理上的一种正当行为。人类只有加快进步,才能保障自身在整个熵增宇宙中的生存。有效加速的科技理性,正在弥合物理和数字领域之间的模糊界限,将现代社会带入一个令人敬畏的虚实相生、碳硅同体的新时代。聚焦数字科技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挑战创造力、发明力的边界,刷新知识生产体系、迭代人类认知结构。他们以非凡的感知力、想象力预报了一个奇点降临的认知,反映了新兴技术对人类生活和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虚拟景观到互动装置,从增强现实体验到生成艺术,艺术家的工作不但见证了艺术和科技的融合,体现了人类想象力和机器的变革力量之间的协同作用,显示了人类在艺术创造和技术创新交汇的各种超级节点所释放的无限能量。
人类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表现为对于自身发展与进步的一种无尽追求。有效加速的科技动力在理论推测、哲学探索和尖端技术创新上展开了一场超越性的奥德赛之旅,揭示了一个沉浸式的、虚实融合的Web3.0元宇宙。算法的复杂性结构编织了生成美学错综复杂的和谐与平衡,而增强现实、扩展现实挑战了物理世界的本体论框架。在虚实融合的时空体验中,艺术家的表达与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互激、互鉴,打破了人类对已知与未知领域的传统理解,让更多人卷入一次又一次现场感十足的思想实验,从而跨越认知冲突、心理落差,感知人与世界存在的本质。在艺术现场的作品中,艺术家试图释放技术奇迹的全部潜力,让每一种可见与不可见的信息与能量在现场传递、交换中产生共振、共鸣。人的认知结构、哲思习性、审美机制与各种信息的现场输入相互冲撞、纠缠,正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赋予无数的意义光晕。
《2140》
文 / 量子学派
有效加速的技术革新,使得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的进化同样加速。科技理性使得碳基生命敢于探问:116年之后,2140年的时空是否依然遵循经典力学,引力(F)没有随时间膨胀,光线也没有随岁月偏转?牛顿力学是否依然是文明的基石?熵增宇宙中,人类是否依然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但又无可避免地制造着熵增?社会进步究竟是一种积分过程,还是完全功利的h/2π量子化?
当一部分人开始怀疑F=M(dV/dT)万物皆可控,不再认为麦克斯韦电磁转化Φ=B·S·cosθ天经地义,开始在科学方面产生对原创力的自我怀疑,聚焦数字科技的艺术家们,其想像力不但没有被社会吸引而弯曲,其原创力反而被科学引擎推动得更加蓬勃张扬。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奋勇前行,在现实与理想主义中一次次左冲右突,在时光缝隙中撒下艺术、美学和科技的种子。亮着的美术馆永远在提问,不眠的艺术家一直在作答。
2140年,人类算力的最高峰。“2140”创造了一个平行时空,人类可以在这里用算力为连接,创造另一个自己,构架未来新生态,可以用想象力勾勒草图,拓荒一个科幻世界。当人类伫立在向数字文明跃迁的门口,元宇宙成为70亿人拥挤在地球这颗蓝星上的最大公约数,“2140”携手“有效加速”,既是科幻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想象与美感的统一,现实与未来,在此时此地交织,共同缔造一场数字科技艺术的美妙幻梦。
“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 从零到一
新意识须有新方法。新艺术须有新媒介、新语言。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天才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设计理念,将计算机指令进行数字编码后存入计算机,以执行程序代码的方式控制计算机运行。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实现了数字技术从0到1的科技进步,从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爆发,为艺术家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数字伊甸园,让艺术家在虚拟世界确立起一个或多个数字IP身份,实现从0到1的身份转换、路径转换。数字艺术意味着许多当代艺术家换了一条数字路径重新出发。这是人类文明数字化迁徙、Web世界“虚实相生”的发展大趋势倒逼出来的一种精神出路。数字艺术所链接的,其实就是一个通向线上虚拟社会多元复合的元宇宙的转接口。社交媒体使人们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这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物理时空的距离。数字路径让艺术家失去的只是物理实体世界中心化体制的种种规约、限制、盘剥和禁锢,获得的却是整个数字虚拟世界的无尽可能。
01视觉文献厅
早期绘图仪数字艺术作品
很多早期的生成式数字艺术家都使用平板绘图仪制作作品。德斯蒙德·保罗·亨利毕生热衷于一切机械事物。1950 年代初他购买了一台军队剩余的模拟投弹计算机。多年间,他一直注视着计算机内部工作部件运动时的 "无与伦比的抛物线"。1960 年代初,他决定尝试在纸上捕捉这些机械运动,发明了以炸弹视角计算机部件为基础的第一台绘图仪。绘图仪能按照人们要求自动绘制图形的设备。它可将计算机的输出信息以图形的形式输出。主要可绘制各种管理图表和统计图、大地测量图、建筑设计图、电路布线图、各种机械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图等。亨利绘图仪使用一种或多种机械化绘图工具(起初是生物笔,后来是使用印度墨水的管状笔)绘制出抽象、曲线、重复的线条图。亨利将这些奇特的有机图像与自然形态数学中描述的图像或使用钟摆谐波仪和装饰性几何车床制作的图像进行了比较。每台亨利绘图仪构造和功能中固有的偶然因素,确保了其无限变化的视觉效果的不可复制性。这些"机械分形"的美学魅力在于其独特的秩序与混乱、规则与不规则的融合。亨利对这些机器生产的图像要么不加修饰、要么根据其暗示性特征进一步手工润色,两种结果都可以是一种创作。1968年维拉·莫尔纳尔开始使用早期的计算机编程语言 FORTRAN 制作《中断》系列的作品。她会设定一系列直线,然后旋转一些直线,使她严格设定的标记错位。然后,为了让画面更加混乱,她会随机擦除某些部分,再重新对齐。在莫尔纳尔 1974 年创作的"(Des) Ordres "作品中,根据她输入的信息,绘图仪创造出一个由同心方形组成的图案。
德斯蒙德·保罗·亨利《无题》,1962,绘图仪绘画,纸上彩墨,27.5 x 33 cmDesmond Paul Henry, Untitled,1962, Plotter drawing, ink on thick paper, 27.5 x 33cm
德斯蒙德·保罗·亨利
德斯蒙德·保罗·亨利(Desmond Paul Henry,1921-2004 年),英国人,1949-1982 年任曼彻斯特大学讲师和哲学系讲师。在 1960 年代全球计算机艺术运动兴起之时,他是最早尝试使用机器生成视觉效果的英国艺术家之一。亨利利用二战时期轰炸机的投弹瞄准模拟计算机继续研发,于 1960 年、1963 年和 1967 年分别制造了三台电子机械绘图仪。亨利的绘图仪生成效果类似于微软 Windows Media Player 附带的抽象曲线图形的复杂版本,可以说是计算机图形学的早期代表。1962年亨利在英国索尔福德艺术馆举办了 "世界上首次单人机器展"。第二台亨利绘图仪及其效果被列入 1968 年伦敦I.C.A的艺术与技术大型展览《网络的偶然性》。
维拉·莫尔纳尔《哥特》系列,1986,绘图仪绘画,纸上喷墨,29 x 38 cm
Vera Molnár, Gothique Serie, 1986, Plotter drawing, ink on paper, 29 x 38 cm
维拉·莫尔纳尔
维拉·莫尔纳尔(Vera Molnár,1924-2023 年),一位生于匈牙利、长期在法国工作的媒体艺术家、电脑艺术与生成艺术的先驱。她也是最早在艺术实践中使用电脑的女性之一,她曾在匈牙利美术大学学习美学和艺术史。1940 年代她创作非具象绘画。1959 年她开始创作组合图像;1968 年她使用计算机创作了第一幅算法绘画。。莫尔纳尔用电脑按照自己设计的一套规则创作出闲适、简约的图画。这些图画调侃秩序分解为混乱和混乱整合为秩序的点。1960 年代,她在巴黎开始手工创建算法,并通过这些算法创作绘画作品。她将这种方法称为 "想象中的机器"。1968 年,她首次在法国索邦大学使用电脑进行艺术创作。莫尔纳尔通过在电脑上安装一支笔,并向电脑提供工作指令而完成创作。几十年来,她对计算机图形、绘图仪等的基本尝试为今天基于算法的数字艺术打下根基。2007 年她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作品被各大博物馆广泛收藏。莫尔纳尔以在世最年长的参展艺术家身份参加了 2022 年威尼斯双年展。2023 年她甚至为苏富比拍卖行制作了 500 件 NFT,累计成交额达 120 万美元。
让·皮埃尔·赫伯特《灰色显现Ⅵ》, 1990,绘图仪绘画,双层不间断的单线条,中国墨,38 x 38 cm
Jean-Pierre Hébert, Emergences grises Ⅵ,1990, Plotter drawing, in two layers, each layer drawn in an uninterrupted line (China ink) 38 x 38 cm
让·皮埃尔·赫伯特
让-皮埃尔-赫伯特(1939-2021年),一位法裔美国艺术家。他擅长算法艺术、绘画和混合媒介。他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KITP)担任驻校艺术家至去世。1977 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幅图画,成为电脑艺术领域的先驱。他将传统艺术媒体和技术、个人软件、绘图仪和定制设备融为一体,创作大量原创作品。他以美国艺术家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为他早期的灵感来源。2012 年他获得 ACM SIGGRAPH 数字艺术终身成就杰出艺术家奖。赫伯特创作的纸上作品包括水墨画和铅笔画、油画、蚀刻画、聚合物和铜版干点以及数字版画。他还创作了沙、水和声音装置、算法视觉音乐、墙面展示作品、基于物理的算法作品等。他的作品被广泛展出,并经常参加 SIGGRAPH 艺术画廊的评审。
罗曼·韦罗斯特科《曼彻斯特 3》,1998, 绘图仪绘画,纸上彩墨 76 x 56 cm
Roman Verostko, Manchester 3, 1998, Plotter drawing, ink on paper, 76 x 56 cm
罗曼·韦罗斯特科
罗曼·韦罗斯特科Roman Verostko,生于 1929 年,美国艺术家,一位使用自己算法创作计算机生成艺术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代码生成图像被称为算法艺术。1960 年代维罗斯特科作为艺术家时提出的形式理念。1970年代他开始开发自己的原创艺术生成软件。他的算法艺术程序软件可以控制一种被称为钢笔绘图仪的机器的绘图臂。这种绘图仪主要是为工程和建筑绘图而设计的。维罗斯科在编写软件代码时,将机器的绘图臂视为自己绘图臂的延伸或假肢。绘图仪通常使用墨水笔绘图,但韦罗斯科将东方毛笔改装成适合绘图臂的笔刷,并编写了交互式例程来实现绘图仪的笔触。他在并通过在钢笔绘图仪中使用东方画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风格。1995年,他与让·皮埃尔·赫伯特共同创建了艺术家团体算法派Algorists。
汉斯·德林格《水平线 02》,2007,纸上铅笔,25 x 25 cm
Hans Dehlinger, Horizon 02, 2007, Pencil on paper, 25 x 25 cm
汉斯·德林格
汉斯·德林格Hans Dehlinger,1968 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获建筑师工程文凭。1968 年任慕尼黑奥运村设计团队建筑项目经理。1969 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硕士,1978 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66 年开始使用编程语言和计算机。1970-1973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副教授。1973-1980 年任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系 "规划基础研究所 "副所长。从事建筑设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0-2004年任德国卡塞尔大学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基础教授。从事设计方法和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和规划设计、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生成艺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3 年起从事生成艺术,参加过世界各地的展览。1988年任柏林艺术与商业组织创始成员。1991-2004年任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Rechnergestütztes Darstellen und Entwerfen 研究所所长。1996 年获格拉德贝克市 "金绘图者奖。
区块链网络艺术作品
琼·海姆斯克《变色龙》,2021,生成视频,7秒,尺寸可变
Joan Heemskerk, Chameleon,2021, generative video, 0:07min., variable size
琼·海姆斯克《变色龙》是2021年以太坊上一件非常流行的加密作品系列。每一个《变色龙》的数字通证都是独一无二的,由其拥有者的钱包地址生成,每当 NFT 的拥有者易手,生成的音频和视频作品也会随之改变。变色龙 NFT 采用 16 位计算机美学设计,会闪烁色彩,并发出与所有者独一无二的加密货币钱包编号相关的 Chiptune 音频,该编号会在视频底部滚动。在16位进制计算机美学的迷人魅力的引导下,每只变色龙都在其核心数据的推动下,使用所有者的以太坊钱包地址(由 "0X "和 40 个十六进制数字组成)演奏交响乐。这些神秘的数字是打开一系列鲜艳色彩的钥匙。加密作品的结构本身与其密码学起源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色调。《变色龙》引入了一个迷人的概念,即每个加密作品 都与其所有者的钱包地址和谐发展。它们都会在钱包地址本身独特特征的引导下,蜕变成与众不同的视听体验。这一过程也会影响色彩、图形和声音的动态交互,从而制作出真正个性化的加密作品。当《变色龙 》易手、所有权转移时,艺术品也会发生全新的变化,新主人的个性合为一体。
琼·海姆斯克
琼·海姆斯克Joan Heemskerk 生于 1968 年,是荷兰当代艺术家,从事网站、软件、游戏、照片、视频、表演和装置艺术创作。她研究从密码学系统到量子非二进制计算的 Web4 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在云中将世界网络艺术作为日常艺术实践。她也是艺术团体 JODI 或 (jodi.org) 的成员,JODI 是 1995 年网络艺术的先驱。JODI 是第一批研究和颠覆互联网、计算程序和 vhdeo ajd 计算机游戏的艺术家。JODI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些系统的9种语言,包括视觉美学、界面元素、命令、错误和代码。JODI是一种外在的数字干预措施,它确定了计算机技术与IDS使用之间的关系,并对计算机的使用和IDS的使用提出了要求。琼·海姆斯克举办的个人展览有:2023 年 "REc+>>",Rectangle,Waldburger Wouters 画廊,布鲁塞尔;"w3b4",p0.nz/i 画廊,惠灵顿,她参加的群展有"Atlas",Foxy Production,纽约(2023 年);"WATERWORKS",V2,鹿特丹(2022 年);"NODOUS",JPG. space/rosa,柏林(2022);"艺术与区块链",Rozenstraat 59,阿姆斯特丹(2022)。
Web3.0生成艺术作品
幼虫实验室《密码朋克 #4559》,2017-2019,链上生成,PFP
LarvaLabs,CryptoPunk #4559,2017-2019,on-chain generative, PFP
《密码朋克》是存储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的10,000个具有所有权证明的唯一可收集PFP符号,也是以太坊上最早的NFT之一。2017年,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联合发起人John Watkinson用程序代码创作了“像素角色生成器”,可以用它生成1万个24x24像素的细节特征各自不同的朋克风头像。每个像素头像都不一样,大多数品种是人类,其中3840个女性、6039个男性;还有少量品种是外星人、僵尸和猴子。当时以太坊上只有发行FT同质化通证的ERC-20标准可用。为了让ERC-20标准能成为代表每个头像单一而又唯一的通证,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联合发起人Matt Hall对这1万个头像的智能协议进行了修改和增添,使之在代码上尽可能接近ERC-20标准。2017年6月,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为该项目取名《密码朋克》 并在Twitter、Reddit等网站上发布,以此向1990年代“密码朋克(Cypherpunks)”运动致敬。网上所有用户都可以免费领取这些朋克风的PFP像素头像。于是,《密码朋克》成为了以太坊上第一个艺术收藏类NFT项目,其中8600多个头像被领取。由于《密码朋克》每个头像代币都是唯一的,因此不能像 ERC-20 代币那样在 1:1 的基础上进行交换。因为市场需求, 确立NFT标准的ERC-721 协议在《密码朋克》面世后应运而生,被Cryptokitties游戏开发者迪特·修利Dieter Shirley等开发出来。因而,《密码朋克》是ERC-721标准的灵感来源,该标准为链上交易大多数数字艺术和收藏品提供了动力。《密码朋克》项目面世后,被Mashable、CNBC、《金融时报》、彭博社、《巴黎评论》、Salon、The Outline、伦敦佳士得、Art Basel、PBS新闻时间、《纽约时报》(2018年和2021年) 等广泛接受并传播,极大地激发了现代加密艺术运动。该项目最初是作为一项实验,以了解在区块链上展示和销售数字艺术在技术上和心理上是否可行。团队面临的一些挑战包括:如何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在区块链上展示艺术品,以及如何修复管理 CryptoPunks 销售的代码中的一个错误。尽管面临这些挑战,该项目还是取得了成功,并为不可篡改的NFT通证领域的其他项目铺平了道路。
幼虫实验室《Autoglyph #412》,2019,链上生成艺术
Larva Labs,Autoglyph #412,2019,on-chain generative art
Autoglyphs是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于2019年链上发布的最具数据算法生成性的系列艺术作品。项目直接将算法部署在智能合约中,在铸造的时候根据算法生成链上数据图片,是生成艺术的代表之作,总数仅有512个,是早期Larva Labs的实验项目。该项目成为区块链上第一个生成艺术项目,推动了全球链上生成艺术赛道的发展。它为创造数十亿受Autoglyphs启发的艺术品开辟了新的途径,每件艺术品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这是防篡改的,充满了出处和真实性。
幼虫实验室
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技术公司,由加拿大人约翰-沃特金森(John Watkinson)和马特-霍尔(Matt Hall)于 2005 年创立。公司最初专注于为 T-Mobile Sidekick 编写应用程序,后来扩展到其他平台,如 Android 和 iOS,为 Sidekick 开发了 50 多个应用程序,为其他平台开发了 20 多个应用程序。该公司有机会与谷歌和微软等客户合作开展各种项目,还提供一系列技术和软件开发服务,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基因组学分析软件、8 位角色扮演游戏和区块链艺术项目。Larva Labs 最著名的项目之一是2017 年 6 月发布的《密码朋克(CryptoPunks)》,这是一个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算法生成的 10,000 个独一无二的像素艺术角色的集合。每个 CryptoPunk 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篡改代币NFT,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该项目获得了艺术界和加密货币界的广泛关注,许多 CryptoPunks 在拍卖会和市场上以高价售出。2022 年 3 月,Larva Labs 将 CryptoPunks 和 Meebits 系列的知识产权出售给了竞争对手 NFT 系列 Bored Ape Yacht Club 的创建者 Yuga Labs。尽管已经出售,但 CryptoPunks和 Meebits 市场仍托管在 Larva Lab 的网站上。Larva Labs 还向 Yuga Labs 出售了这两个系列的版权和几个 NFT。
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指针#999 》,2021,链上生成艺术
Dmitri Cherniak,Ringers #999, 2021,on-chain generative art
《指针(Ringers)》是加拿大艺术家兼编码员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Dmitri Cherniak于2021年1月发布的1000个生成式NFT的集合。集合中的每个NFT都是从唯一的事务散列中派生出来的,并在Javascript中生成。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说:“自动化是我的艺术媒介、手工编码的作品。” 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作为一名受过教育并从事工程行业的工程师,他认为自动化行为比公众给予的评价要有更多的创造性。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他使用软件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自动生成独特的艺术作品。他希望激发人们在观看手工生成的艺术时所感受到的同样的情感和反应,并帮助他们将自动化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创造性行为。
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
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Dmitri Cherniak是加拿大艺术家和程序员,也是一位使用算法产生独特艺术作品的生成性NFT艺术家。现居纽约。他的算法艺术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和展览中展出。最重要的是,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将自动化视为自己的主要艺术媒介。他获得了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学位,并于 2019 年开始使用社交媒体分享他正在进行的项目。
泰勒·霍布斯《菲登扎Fidenza #575》,2021,链上生成艺术
Tyler Hobbs,Fidenza #575,2021, on-chain generative art
在Art Blocks网络平台上发行的算法生成艺术《Fidenza》系列是泰勒·霍布斯Tyler Hobbs迄今为止最流行的作品。虽然它不太复杂,但该算法的核心结构非常灵活,允许有足够的多样性来产生持续令人惊讶的结果。这是评估生成算法质量的最有趣的方法之一,当然也是媒体独有的方法。即使对该领域最好的艺术家来说,在不可预测性和质量之间取得正确的平衡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Fidenza》的主要基础是流场算法。自 2016 年以来,泰勒·霍布斯一直在使用流场技术。它能让泰勒·霍布斯创作出不可预测的有机曲线。这些曲线还具有不重叠的美学特性,它们总是与相邻的曲线并行,而不会发生碰撞。流场本身的构造是多变的。它可以被改变为轻度湍流或极度湍流,也可以被改变为短曲线或长曲线,甚至可以改变为沿锐角的曲线,而不是平滑流动的曲线。《Fidenza》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流场上绘制的形状。它使用的不是细长的曲线,而是粗大的弧形矩形。重要的是,算检查以确保矩形不会碰撞和重叠。这样,各元素之间就有了很好的间距。《Fidenza》使用概率调色板。这些颜色都是手工挑选出来的,可以很好地搭配在一起。调色板中的每种颜色都有一个概率。
泰勒·霍布斯
泰勒·霍布斯Tyler Hobbs是一位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视觉艺术家,主要从事算法、绘图和绘画工作。他的艺术作品专注于计算美学,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偏见如何塑造它们,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建立联系和互动。Tyler开发和编程用于生成视觉图像的自定义算法。通常,这些在计算机擅长的寒冷、坚硬的结构和我们可以在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中观察到的凌乱的有机混乱之间取得平衡。
孙博涵《How-2-10k》,2022,链上生成艺术
SunBohan, How-2-10k,2021, on-chain generative art
孙博涵作品《How-2-10k》系列由10000件完全不同的算法生成的解构作品组成。10k=10000,10000是一个几乎可以让每一个人可识别、可感知、可控制的常数,本件作品由生成式算法结合区块链世界里的meme文化基因“10k”,联合呈现了一个当下时代感的链上生成作品系列。
孙博涵
孙博涵工作生活于北京/上海/洛杉矶/硅谷的应用科学艺术家,SBHStudio硅基艺术工作室主理人、Bca科技艺术创始人、Zonff Partners 合伙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产业区块链专委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中央美术学院硕士、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员。曾参与2018国家艺术基金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展览。2021年3月作为出品人/策展人策划了北京UCCA Labs 全球首场线下大型加密艺术群展“Virtual Niche”。2022年6月作为唯一华人机构登上NFT NYC舞台2023年11月作为策展人策划了位于北京三里屯024中国首场生成艺术大型群展“硅基未来·科创生成”。2023作品入选中国美协国家级大展“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展”。作品曾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2021年于上海外滩创立的BCAGallery曾参与ArtBasel、NFTNYC、NFTLA、CES、温哥华双年展等海内外知名展会。
中国代码生成艺术
吴亦深《玄武纹》,2006,编码艺术,60秒,尺寸可变
Wu Yishen, Xuanwu Patterns, 2006, coding art, 1:00min., variable size
2004年,吴亦深开始思索传统图案和分型在底层结合的可能性实验。2006年的《玄武纹》最终成了最能代表那个系列作品的一个案例,龟背纹是中国典型的传统图案,其形状源于龟类背甲那种拉长的六角形。密集排布龟背纹饰常见于在中国传统的丝绸和建筑器物之中。艺术家发现,自然世界中的乌龟背部,总是拥有排列整齐的13块结构。于是,他运用计算机代码将13块龟背纹合成一个结构,象征乌龟的一次迭代,而13个同样的乌龟结构,可以形成一个更大一级的大龟背结构,类似几何分型,以此类推。玄武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龟,代表了一种高维度的龟背纹设计。这件丰富色彩的作品的整体趣味来自古典中国美学对艺术家的启示。这件作品源文件EXE是一条1/1可互动算法艺术,曾经参加了2006年《扩张的转折2》艺术展,并有图片著录。
吴亦深
吴亦深,生成艺术家,互联网常用名“With|用”,现在工作生活于上海。吴亦深1982年出生于一个中国传统艺术世家,他的曾祖父吴湖帆是一个颇为知名的艺术家和收藏家。吴亦深大学毕业后,曾进入上海工美拍卖行工作。2006 年,吴亦深的作品参加了中国最早收录生成艺术的展览之一《扩张的转折 2》,他同时还是一位主流的古董和当代艺术收藏家,吴亦深作品风格恬静⽽优雅,他常年年致⼒于将 古典的中国文化转化成原创的生成艺术作品,致⼒于生成艺术的全球分享。
谭亮《眩》,2022,编码,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Tan Liang Dizzy, 2022, coding art, video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谭亮《突变》,2022,编码,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Tan Liang,Mutation, 2022, coding art, video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谭亮、刘再伟、叶宇兴、胡元婧《她的旅程》,2023,编码,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Tan Liang, Liu Zaiwei, Ye Yuxing, Hu Yuanjing Her Journey, 2023, coding art, video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谭亮的《眩》是艺术家运用编程的三重迭代结构以及随机功能生成的作品。作品中,每个单元是由数十个不同色彩的同心圆组成,这让这件作品生了几千种色彩。另外根据色彩的动态变化生成电子迷幻声音效果。在简单的二维阵列结构中融入了炫目的色彩变化,编程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作品是由设计师和计算机共同完成的,设计师制定视觉效果的总体规律和原则,而具体的变化细节是由计算机产生,蕴含着不可预知的随机美感。在谭亮编码艺术作品《突变》中,艺术家受到数学概念无穷变量的启发,运用编程代码生成一系列有着随机变化的放射状形态。每个具体造型的线条分布和色彩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们在总体比例和视觉特征方面又存在着相似的规律。色调方面主要运用青和紫红两种色彩形成对比。通过视觉艺术的显性形式来隐喻生态的无穷变异,每一次细胞的都存在着基因变异的可能性。谭亮、刘再伟、叶宇兴、胡元婧作品《她的旅程》运用AIGC和算法创造出超乎日常视觉的数字影像体验,表达对女性身体的关注。作品以超现实抽象元素的演变进行数字化叙事,共分为四个阶段:1、生命律动,从一个小圆点开始延伸出逐渐律动的螺旋曲线,接着变化为心跳律动的线条,逐渐变化为数量复杂线条。2、感知世界,线条逐渐、延伸、扩张,形成一个抽象的女性身体,镜头缓慢变换角度,强化线条的三维感,线条迅速伸展。3、矛盾挑战,所有的线条逐渐收缩,色彩变得灰暗、粗糙。镜头迅速闪过,接着造型逐渐恢复光滑和鲜亮,线条生长出花朵和叶子意象的形态。4、生命绽放,线条逐渐变为粒子,粒子不断闪耀,与火、水或光等元素融合。象征着女性在面对健康挑战时所拥有的韧性和内在力量。
谭亮
谭亮,2000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2001-2004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获设计艺术学硕士(数字媒体艺术);2014-2019年就学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交互设计)。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哲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负责人;兼任湾区元宇宙数字艺术创新研究基地专家,香港科技大学计算媒体艺术学域客座教授,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艺术、交互设计、加密艺术。2009-2010年在法国埃克斯·普罗旺斯艺术学院任访问学者期间,曾师从著名数字艺术家道格拉斯·史丹利Douglas Edric Stanley学习代码艺术。2011年他出版中国国内第一部代码艺术著作《Processing互动编程艺术》。
展览信息
策展人:顾振清
出品人:吕红荣
开幕Opening:2024年1月31日16:00
展期Dates:2024年1月31日至2024年3月17日
展地Venue:木星美术馆,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蓝花道6号
参展艺术家:
埃瑞克·卡尔德隆Erick Calderon、鲍里斯·埃尔达格森 Boris Eldagsen、查尔斯·楚里Charles Csuri、陈文令、陈欣、陈阳昕、笪秋焱、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Dmitri Cherniak、杜岩、郭锐文、范懿文Reva、绘图仪艺术家、何启如、胡婧璇、胡权龄+章愳、琼·海姆斯克 Joan Heemskerk、凯文·阿博什 Kevin Abosch、刘嘉颖、刘可、吕滢、卢思屹+I-SURROUNDINGS LAB、缪晓春、Pak、施政、宋婷、孙博涵、泰勒·霍布斯 Tyler Hobbs、谭亮、u2p050、吴亦深、夏航、许仲敏、薛雷、杨千、杨泳梁、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袁隆、岳艳娜、张立振+机械星联、郑宏昌、朱塞佩·洛·夏沃 Giuseppe lo Schiavo
主办:深圳市木星美术馆、深圳万众艺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支持: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数字艺术与区块链实验室、深圳市数字创意产业协会、量子学派、北京荔空间、机械星联、杭州易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
执行策展:朱自杰、卢思屹、 张立振、孟祥远
展览总监:王钟;数字总监:胡布斯;脚本设计:罗金海
策展助理:刘星辰、刘昱宁
展览执行总监:陈观亨、凌萍
展览执行:李睿、刘悦
媒体宣传:万旖琦、吕旻谦
票务运营:卢怡君、谢昭耿
行政管理:肖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