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书角里看广州美术学院史
▲展览现场
2023年11月,广州美术学院迎来建校七十周年校庆。作为献礼七十周年校庆的活动之一,“美育先声——广州美术学院建校七十周年图书文献特展”于学院图书馆的特藏阅览室开幕。展览的展品原本是被灰尘覆盖的一批院藏旧书,经过该校师生多年的整理,他们重现光彩,并讲述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前世今生。
时间回溯到2005年,正在广州美术学院读研究生的蔡涛留意到,学院图书馆二层的一角,有一批专供教师和研究生翻阅的书籍,当时保存条件很差,图书遍布灰尘,很少人接触它们。这些图书的数量规模以及承载的美术史信息让曾在广东美术馆图书馆工作过的蔡涛十分吃惊,他认为这批书蕴含的价值非常大。因为大部分藏书保留了师生的借阅记录,还有一些书保留了原始的购录,比如“1930年方人定购于东京的《关雪随笔》”。最珍贵的是,整批书多数保留了图书馆收藏印。于是,“根据这批馆藏图书来研究广州美术学院校史”的想法在蔡涛心中萌发。
2015年,已在广州美术学院任教的蔡涛与这批藏书再次相遇。为协助学院图书馆调查日文图书,他带领学生就特藏文献进行一项基于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研究视野的整理工作,对甄选出的特色馆藏图书的递藏经历、借阅记录等进行了辨读和记录。为作进一步研究,2016年,蔡涛给本科生开设了一门新课程——“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文献整理与研读”,组织学生亲手翻阅这批图书旧藏。8年时间里,通过师生们的细致整理,无数历史的片段再现,并串联起广州美术学院的历史。
广州美术学院的校史,要从1953年开始算起。时任中央美术学院党组的胡一川奉原中央文化部之命,南下对中南文艺学院、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集中中南区三个艺术学校的人力、物力分别办一个美术专科学校和音乐专科学校”的设想,并起草了中南艺术院校调整方案。1953年11月19日,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正式成立,校址设于武汉原中南文艺学院校内,胡一川任校长,杨秋人、阳太阳、关山月任副校长。
新成立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在学术源流上,继承了广东、湖北、广西三省区的高等美术教育资源和文脉,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和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等,也继承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美术传统,成为中南五省(鄂、湘、赣、豫、粤)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1958年,中南美专迁至广州市海珠区,并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升格为四年制本科院校,成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府。
而这批图书收藏,从学术角度来说,对于完整研究广州美术学院的历史、20世纪以来跨文化性质的现代美术史又增添了直接的、重要的佐证。在蔡涛看来,由于20世纪的动荡岁月,中国美术界的很多重要原作都已不存在,而刊载当时艺术作品的图书、期刊就显得尤为重要。
旧书页上留下的收藏印痕与笔迹,不仅反映了私人藏书进入公立机构的过程,也精准回溯了广州美术学院的变迁脉络。展览中呈现了广东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丁衍庸和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高剑父、武昌私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唐义精等人的私人藏书和捐书,这批书的递藏经历,准确反映了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学校的历史。实际上,因时代问题,考究广州美术学院的校史较为复杂,具体确认哪一年建校并不是此批资料展最想考究和展现的问题,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华南地区第一高等美术学府过程中具体有哪些发展脉络和发展事件是本次展览的重点。比如此次展出的1930年出版的《花鸟写真图鉴》,可能是广州美术学院图书馆借阅史上最受欢迎的图书之一,读者遍及各系科专业,其中国画系师生借阅最为频繁,版画、油画、漆画、设计等专业的师生也有借阅记录,这足以说明这本书对借阅的老师和学生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次展览还呈现了堪称孤本的珍稀收藏。如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旧藏图录,以及高剑父、丁衍庸、唐义精、叶灵凤、符罗飞、黄新波、关山月、方人定等艺术家的收藏和捐赠。例如展出的《菊地石膏模型目录》就有可能是广州市市立美术学校建校后用来购买石膏像的样品清单。由广西省立艺专、中原大学文艺学院和中南美专递藏的一册《潘玉良油画集》,以及战时对民间苦难极具表现力的画家符罗飞亲笔题赠广州市立艺专学生会的个人画集《饥饿的人民》,都是难得一见的一手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