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 曲水饮流觞

  • 主题送花
  • 2024年11月18日
  • 曲水流觞图明黄宸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明黄宸所绘《曲水流觞图》是一幅水墨长卷,图中描绘了兰亭修禊的场景。黄宸,生卒年不详,字景州,自称长啸生,是江苏吴江人。他擅长绘制山水及花鸟画。与此作同题材的另一幅长卷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横长的画面中,右侧的山上流淌着潺潺的泉水,这些泉水在山脚汇聚成一个小潭。潭水中,一座亭子静立其中,王羲之正端坐于亭中,身旁有仆人服侍

人间四月天 曲水饮流觞

    曲水流觞图明黄宸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明黄宸所绘《曲水流觞图》是一幅水墨长卷,图中描绘了兰亭修禊的场景。黄宸,生卒年不详,字景州,自称长啸生,是江苏吴江人。他擅长绘制山水及花鸟画。与此作同题材的另一幅长卷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横长的画面中,右侧的山上流淌着潺潺的泉水,这些泉水在山脚汇聚成一个小潭。潭水中,一座亭子静立其中,王羲之正端坐于亭中,身旁有仆人服侍。他伏案拟写诗文,而在水潭中,几只优雅的白鹅正在戏水。这一幕不禁让人联想到“羲之爱鹅”的掌故。通过这些画面元素,我们得以认定画面中的人物正是那位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水潭一侧有个天然的洞穴,王家人在洞紧张忙碌着,有人从酒瓮中取酒,有人将酒水注入羽觞杯,还有人将酒杯逐个放入弯曲的水道之中。蜿蜒的流水贯穿画面始终,参与此次雅集的文人围绕水道而坐,或举杯畅饮、或低声交谈、或独自沉思,他们都在冥思苦想,力求创作出精彩的诗文。此卷纯以水墨为之,画面明净淡雅,意蕴悠长。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在兰亭举办了一场“雅集”。此次盛会汇聚了当时文坛的诸多名士,除了召集人王羲之外,还有、孙绰等40余位名士。众人齐聚一堂,共同举行“修禊”之礼,每位参与者都需依循拟定的题目创作诗篇。随后,这些诗作被结集成册,并由王羲之撰写序言,即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序中,王羲之细腻地描绘了兰亭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氛围,同时深情抒发了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感慨。此篇行书翩若惊鸿、矫若游龙,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为后世所传颂。

    兰亭雅集采取了曲水流觞的形式,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这里的“曲水”指的是弯曲的水道。在此画卷中,园林的主人巧妙地将自然之水引入人工修凿的蜿蜒水渠,水渠两岸遍植翠竹与杂树,并精心布置山石景观。漫步其中,每一步都有不同的景致,真正做到了“移步异景”。在此佳境中,“曲水”这一景观虽由人作,却宛自天然。

    “觞”指酒器,又称为羽觞、耳杯,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因其外形独特,两侧之耳朵形似鸟翼,故得名“羽觞”。觞的材质多样,有漆、铜、金、银、玉、陶等。曹植在《七启》一文中描绘了饮酒的场景:“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可以和神,可以娱肠。”将温热的美酒从装饰有美玉的酒樽中倒入羽觞,酒液散发出浓烈的香气,令人陶醉。“酌羽觞兮销忧”,此刻的美酒可以让人忘却尘世烦忧,达到忘忧的境界。

    《盐铁论》“刺权第九”记载汉代的建筑“并兼列宅,隔绝闾巷,阁道错连,足以游观,凿池曲道,足以骋骛”。凿池曲道这一建筑形式在汉代的建筑中就已出现。据《宋书》记载,三国魏明帝曹叡(公元204-239年)在洛阳的芳林园中的天渊池南边,曾设流杯石沟,宴请群臣。他在巨石上凿出弯曲的水道,羽觞杯随水流漂动,这就是“曲水流觞”。自此以后,“曲水”就成为了一种园林景观形式,在“曲水”中“流觞”成为了一种雅致的集会形式。北宋李诫的《营造法式》中专门列出了“流觞渠图”,书中详细描绘了地面曲水的做法,展现了曲水在园林室内游赏建筑中的独特应用。

    现今的北京还有这样的建筑,比如恭王府的沁秋亭,亭后假山之中,老井的水可流入小亭内的沟渠。地上水渠的走向,自东西方向看像流水的“水”字,从南北方向看像长寿的“寿”字,取“水常流、寿长有”的寓意,所以此亭也叫长寿亭。此外,香山公园、故宫、中南海都有以“曲水”为主题的建筑。

    “兰亭修禊”(曲水流觞)经唐宋至明清,成为历代文人画家喜爱的题材。如文徵明《兰亭修禊图》卷后许初的题诗云:“引觞随曲泛,列坐本无期。何必山阴是,为亭寓所思。”“兰亭修禊”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它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地点的限制,成为了后世文人心中雅集的象征。

    (作者系北京城市学院工艺美术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