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蘇富比从菜市场看曾梵志对生死与苦痛的深刻体会

  • 主题送花
  • 2024年12月14日
  • 在墟市附近生活的经历,究竟如何启发这位重要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在曾梵志早期的罕有巨作《肉》,画中生肉那种鲜活的红色后见于其享负盛名的《面具》系列,两者都将在今秋的香港当代艺术晚拍中隆重登场。 当代艺术晚拍 9月30日 晚上7时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展览厅一 曾梵志《肉》 1992年作,油画画布,130 x 95 公分 估价 :10,000,000 — 15,000,000 港元

香港蘇富比从菜市场看曾梵志对生死与苦痛的深刻体会

在墟市附近生活的经历,究竟如何启发这位重要中国当代艺术家的创作?在曾梵志早期的罕有巨作《肉》,画中生肉那种鲜活的红色后见于其享负盛名的《面具》系列,两者都将在今秋的香港当代艺术晚拍中隆重登场。

当代艺术晚拍

9月30日 晚上7时

香港会议展览中心 展览厅一


曾梵志《肉》
1992年作,油画画布,130 x 95 公分
估价 :10,000,000 — 15,000,000 港元

《肉》一作来自1992年,是曾梵志难得一见的早期罕有巨作,以不加掩饰的血肉予观者以剧烈视觉冲击。此作乃艺术家知名的《肉》系列首幅作品,亦是这位中国艺术大师最重要的早期作品之一。曾梵志的大名常与1994年始创而后扬名天下的《面具》系列联系在一起,但真正标志着艺术家划时代美学诞生、以及其在中国艺术圈暂露头角的作品,是《医院》(1991-1994年)和《肉》(1992年)系列。艺术家1993年移居北京前,在湖北武汉创作出这两个系列,当中作品早于《面具》,是艺术家还未声名远扬时的创作,含有发自肺腑的原始——这种对不寻常力量的野性渴求,再也未曾出现在曾氏后期更加精美的《面具》系列画作中。此作作于1992年,是《肉》系列初始作品,预示并影响了后期的《面具系列》,画作扣人心弦而强大有力,是曾梵志创意才华的基本支点,明确指出了曾氏传奇艺术生涯的未来走向。曾氏于2013至2014年在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举行个人展览时,此作与《最后的晚餐》比肩而挂,占据展览中心位置,后者乃曾梵志的旷世巨作,至今仍为艺术家保持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此亦见证了《肉》一作在艺术家创作生涯、乃至整个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2013年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视图 © ZENG FANZHI 2018,All Rights Reserved

与同时期的《医院》和随后的《面具》系列相比,曾氏的《肉》系列最大不同之处便在于对红色颜料的运用,这亦是血肉的颜色。艺术家以相似的色彩和技巧描绘血肉和动物躯体,在两者间建立起强有力的视觉关联,甚至可以说将二者融为一体:如果可以像猪肉一样被买卖甚至「悬挂」起来,那么灵魂呢?《肉》中如鲜血般猩红的色调为艺术家奠定了重要的个人风格:在此作完成前、1991年所作的《协和三联画1号》以类似手法用棕色颜料创作,而1992年创作并于同年在广州双年展展出的《协和三联画2号》则以全新的血红颜料完成。

“「 肉。起初我只是画肉。然后我画肉和人……对我来说,的血肉和动物的肉是同一种颜色……在我后期的画中,使用的就是这一种肉的颜色。」”

曾梵志

绯红的血色在曾氏的代表作品《面具》系列中更加广为人知——画中人物头戴面具,而艺术家着重描绘的颤抖双手中可见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曾氏笔下的人物试图以面具遮盖自己的社会心理身份和情感。

此作是《肉》系列中唯一一幅仅仅描绘肉的作品,在历史上描绘静物肉类和动物躯体的画作中亦别具一格,令人想起伦勃朗、让·巴蒂斯·夏尔丹及沙伊姆·苏丁等巨匠杰作。然而与传统静物画作相比,曾氏参考弗朗西斯·培根之作,将肉类与人类生存状况、乃至个体疾病与权力体系联系起来。《肉》中的鲜活血肉紧紧挤在一起,想要急切伸展开来重获新生,同时亦听天由命,被束缚成动弹不得的样子——这是1990年代初期迅速发展的中国环境下,百姓日常生活的生动比喻。


柴姆·苏丁,《牛肉胴体》,约1925年作
Courtesy of the Albright-KnoxArt Gallery, Buffalo, New York and The Jewish Museum.

《肉》系列作品中扣人心弦的悲伤之情转瞬即逝,曾氏在一年后于1993年开始创作《面具》系列;因此,作为《肉》系列的首幅作品,这幅杰作无疑是曾梵志一生极为罕见重要的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