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伯格质疑艺术本质的社会观察家

  • 主题送花
  • 2024年12月14日
  • 随着信息量的指数增长和表现形式的极大丰富,现代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复杂。如何去看待这些变化?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这些新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表现形式与社会变革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约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 – 2017)用多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早期生平 1926年,伯格出生于伦敦

约翰伯格质疑艺术本质的社会观察家

随着信息量的指数增长和表现形式的极大丰富,现代人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复杂。如何去看待这些变化?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这些新的发展又有什么意义?表现形式与社会变革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英国艺术评论家、小说家、画家和诗人约翰·伯格(John Berger, 1926 – 2017)用多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早期生平

1926年,伯格出生于伦敦。和许多其他英国作家一样,伯格的家族历史也与其他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祖父是意大利人,而父亲虽然是犹太人,却最终选择了天主教作为自己的信仰。伯格自己在1944-1946年作为英队的一员参加了二战,在教育方面则偏重于艺术。虽然伯格作为艺术与文化评论家更为世人所知,但是他的职业生涯实际上是从画家开始的。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晚期,伯格在伦敦举办了画展,风格独特。

之后,伯格将他的创作重心转移到了艺术评论的领域,以其对于现代艺术的犀利马克思人道主义批判闻名。虽然并非英国党(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的正式成员,伯格与其联系密切,并为其艺术领域的前线组织——国际艺术家协会(Artists’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明确表达自己的倾向,伯格将他的一部早期文集命名为《永远的红色:论观看》(Permanent Red: Essays in Seeing)。


《永远的红色》

艺术与凝视的意义

对于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品与观者之间关系的探讨是伯格一直以来的作品的中心主题。伯格最为人所知且影响深远的作品是他与BBC合作拍摄的艺术纪录片系列——《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同年,以该节目为基础创作的《观看之道》文本也得以出版。这个节目革新了西方世界对于艺术的认知,并因其精准独特的观点和冷静朴实的文风而长盛不衰,到现在都还是各大学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观看之道》

该节目一共分为四集,于1972年一月播出。第一集汲取了德国的著名文化批评家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他的经典文章《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1935)中提出的观点:经由现代社会中机械复制的过程,由于艺术名作被大量复制,早期绘画大师的作品已经失去了其“本真”(authenticity)独有的“灵光”(aura);现在我们观看这些作品的方便环境与当时的创作环境间可说是天差地别,即便有博物馆对其“独一无二”的珍贵加以强调,其作用也是微乎其微。


《观看之道》的BBC节目。

第二集对艺术作品中“裸女”形象的探讨,揭示了父权社会对于女性的物化:在大多数欧洲画作中,这些女性被过度理想化,与其说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不如说是男性的产物。第三季则从艺术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了油画对于表达其主人社会地位的意义。第四集则将视线转到了当今社会的广告现象。即便已经过了四十多年,伯格在这集中探讨的案例还是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此时,照片已经代替了油画的作用,而理想化的图像则使得消费者忘却不理想的现实,将其作为真实生活的替代品。


在经典艺术作品(如《大宫女》)中与当代广告中被表现为男性具象化的女性。

同样探讨艺术,尤其是摄影的表现形式及其社会作用的还有伯格的《理解照片》(Understanding a Photograph)、与瑞士摄影家Jean Mohr合作的《另一种叙述》(Another Way of Telling)以及《幸运的人:一位乡间医生的故事》(A Fortunate Man: The Story of a Country Doctor)、以自己的绘画经历为灵感的《班托的素描簿》(Bento’s Sketchbook)、讲述艺术家与反抗之间的关系的《口袋的形状》(The Shape of a Pocket),以及以一位俄罗斯雕塑家Ernst Neizvestny的艺术生涯为线索的《艺术与》(Art and Revolution)等等。

除此之外,伯格还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类不平等与压迫进行了研究,并为他们呼吁真正的援助与体制的革新。这其中既有对于世界范围内恐怖主义泛滥与自由缺失的探讨,如《珍惜一切:关于生存与反抗的急件》(Hold Everything Dear: Dispatches on Survival and Resistance),也有对于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生活的记录,如《国王:街头故事》(King: A Street Story)也有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种间关系未来的思考,如《为什么要看动物》(Why Look at Animals?), 等等。

虚构作品

除了《观看之道》之外,伯格的另外一本经典则是他获得1972年布克奖与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James Tait Black Memorial Prize)的小说《G.》。

这本“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的时代设定是十九世纪末,而风流倜傥的主人公颇为模糊的名字“G.”则是对于一系列欧洲文学经典的指涉,包括西班牙传说中的情圣唐璜(Don Juan)、同样风流的十八世纪意大利才子卡萨诺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

在当年布克奖的颁奖典礼上,伯格用行动实践了他的激进观点:虽然出席典礼,伯格的发言大部分则用来批判布克奖奖金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历史根基;此外,伯格还将奖金的一半捐赠给了专注于种族平等的英国黑豹运动,并称会将另外的一半用于研究与写作与东欧移民劳工贫苦生活相关的故事,为移民权益发声。这本书后来以《第七人》(A Seventh Man)为名出版。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伯格又创作了讲述相关劳工经历的《他们的辛劳》(Into Their Labours)三部曲。


伯格在布克奖颁奖典礼上发言。

伯格对于虚构作品的创作开始于1958年的《我们时代的一位画家》(A Painter of Our Time),讲述了一位虚构的匈牙利画家的故事;然而,迫于产主义的文化自由大会(Congress for Cultural Freedom)的压力,出版商不得不在一个月后就将其下架。


《我们时代的一位画家》

除了写作之外,伯格还与瑞士导演Alain Tanner合作制作了三部体裁和主题各异的电影,包括《蝾螈》(La Salamandre, 1971)、《世界中央》(The Middle of the World, 1974)以及《约拿在2000年25岁》(Jonah who will be 25 in the year 2000, 1976)。

约翰·伯格,不仅仅是一个犀利的观察者,还是一个有良知的记录者和公知,是一个会将自己的理想通过自己的作品加以实践的行动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