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嵌瓷工艺碧玉满堂的艺术宝库
嵌瓷,是潮汕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亦称“聚饶”或“扣饶”,在中国古代工艺中被称为“剪黏”。这项精湛的工艺,以绘画和灰塑为基础,将各种颜色精薄釉下彩瓷器通过剪裁、敲打等技巧,制成所需形象的瓷片,用以镶嵌于建筑物上,为祠堂、庙宇及民居增添一抹生动活泼的装饰。特别是在屋顶的四点金、下山虎等重点部位,以及脊头、脊背、脊侧以及垂脊厝头脚和山花处,采用点状和条带状分布,使整体效果更加协调和美观。
潮汕嵌瓷可以分为三大类:平瓷、中浮瓷与主体嵌瓷。平瓷通过草根灰打底,再用佛青勾勒轮廓,并用有色琺瑯片进行平面图形填充,然后施以糖灰粘接;无琺瑯片部分则涂以二白灰并加彩色。这种手法使得视觉上琺瑯面与糖灰面几乎难以区分,图案显得既简洁又明快。
半浮瓷制作过程包括草根灰打底后再用佛青勾勒轮廓,然后利用糖灰塑造花鸟人物等造型,让图案浮现在坯上。在白干后的空白处涂抹大白灰,并根据干度适时染色最后在图案坯体上使用糖灰贴入彩琺瑯片完成浮雕样式。
至于主体嵌瓷,则是先搭建骨架结构,再利用瓦片、糖糜及麻丝材料制作出模型,在其干燥期间将彩琺瑯片粘贴进去,并在其表面勾划线条。这项复杂工艺需要经过塑坯、剪饶(切割)、贴饶(粘贴)以及微调四个步骤,每一步都要求极高的技术水平。而且,由于泥塑与之不同的是,这里还需要对人物脸部的手脚细节进行模仿,而身体部分及衣衫则由彩琺瑯来表现,要一次性完成,不允许中断。如果模型太干了就无法涂色,如果过湿也无法固定颜色,因此每一个步骤都需精心处理。
最初,匠人会使用废弃陶器经过火烧之后再剪裁作为装饰,但如今除了这些,还能选择一些成品陶器进行加工。此外,题材内容丰富,从吉祥如意到忠孝节义故事,从动物到戏剧历史故事,从神话人物到吉祥花果,都有着广泛的情景展现,其中忠孝节义故事尤其受到重视,因为它反映了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对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