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艺术人才培训的第一步中国美术学院招生改革的几点思考
hi艺术:中国美术学院招生改革的几点思考
在2016年,法国著名艺术家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向我发送了一封信。他回忆了十年前他来中国举办展览时所见的壮观场景——中国美术学院的十万人校考。这一幕深深震撼了他,他无法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年轻人选择报考美术学院?他希望拍摄一部纪录片,以探讨艺术和艺术教育在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2017年3月,布伦带着他的摄制组重访杭州,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国美院艺考的纪录片作为自己80岁生日礼物。
从规模上讲,中国艺术教育体量几乎超出了全球其他国家总和。庞大的考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使得艺术教育在中国具有与西方全然不同的意义。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是数以万计未能清晰树立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少年及其家庭。另一方面,高考试制度承担了太过沉重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由于公平、程序正义与整齐划一的问题,以及审美主观判断导致评卷客观性问题,教育部门推进艺考改革以缩小校考范围。这是为了强调公平并提高程序正义与整齐划一。然而,在新时代的大格局中,我们必须厘清招生政策与人才培养方案之间关系,并完善“招培一体”的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机制,这一直是我们努力方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加大类别宽口径、高基础、大底盘、高层次化育人的办学方针,并率先开始“大类招生”及“两段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允许学生在学科宽口径中厚植基础,然后提升专业认知,最终形成较为自主的专业选择。在此背景下,“1+1+2”制度,即学科基础一年、专业基础一年、专业方向两年的修习路径,也被引入实施,以实现由博返约,从而使招生的紧密贯通到人才培养之中。
此外,还有一种新的尝试,那就是将理工科学生纳入到创新设计学院,与文科学生共同学习。这是一种跨界融合,让技术迭代、新知识、新经验、新问题成为解决问题领域需要考虑到的因素,而不是简单地排斥或忽视它们。在这样的框架下,每个毕业生成就令人惊喜,他们能够应对21世纪复杂多变的问题领域。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要确保我们的教材工具箱不断更新,不断迭代感性系统和知识界面,因为科技迅猛发展改变着人类生活方式。当今社会任何具体真实的问题都需要跨学科解决方式,因此大学前沿探索也需要跳出传统藩篱进入新现实去探寻新问题、新经验、新知识。而这要求新的文科背景下的艺教不仅要直面新技术创造出的世界,还要在人文科学、技术与艺术度融合中不断更新自身。此即是我们今日对于高校招生的积极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