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中的艺术匠心 中国紫砂协会官网的印鉴与款识之美
清末苦窳生(何心舟)制曼生十八式黄泥壶170×65mm,收藏家藏品。紫砂壶在烧制过程中,制壶人在壶上镌刻或钤印的文字、符号、图案,我们称之为紫砂壶的印鉴款识,它便于鉴赏识别名人名作。
紫砂壶的款识与陶瓷制品的款識不尽相同,而独具特色。一把不具款識的壺,看上去使人感到很不完整,价值不高;虽具款識,但款識不美,也会使人感到这把壶欠缺文化内涵。历代制壶高手陶艺名家对印钤款十分讲究,它涉及到制作者的文化艺术素养,就像绘画领域内的“画外功夫”一样,我们把它称为“ 壶外功夫”,是壽藝 的组成部分。纵观紫砂壺款識 的發展歷程,它既與 紫砂陶 的演變緊密相連,又與當時 的書法篆刻同步發展。大體經歷了由毛筆題寫、竹刀刻划到用印章钤印 的工藝演變過程。
從傳世 的歷代 紫砂 名 壺看,見於實物 的最早 是明代萬曆年間時大彬所製的一個 “時 典”。這個 “供春 典” 是沒有 款識 的,一直以來被後人的仿製。而明代四名家董翰、趙梁、袁錡、高朋目前皆無實物資證。此外李茂林史載,以原書號記自己的作品。
明代流行刀刻 款識,而周高起《陽羣茗兮 系》說:“鏨廚 款跡,即時大彬初倩能書者落墨,用竹刀畫之,或以 印記,或運 刀成 字,書法閒雅,在黃庭樂毅帖間,人不能仿,鑑賞家用為別。”意思是說,這個時候,大彬請有人用毛筆預先題寫在 紫沙胚體 上,在 紫沙 將乾未干 時,他自己用竹刀在胚體上依毛筆提頓轉折逐筆刻劃。在熟練後,不再請人落墨,而自行以 刀 代笔,不僅如此,以致別人才難以仿效,並因而成為歷代鑑賞家的重要依據之一。
從傳世 紫沙器 上觀察,可以發現 明朝 紫沙藝術人員 中除了 時大彬 之外,还有 李仲芳、徐友泉、陳信卿、大沈子澈、大項聖思 等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卓越才華的人士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們通過使用不同的技巧,如使用 毛笔题写 或 竹刀切割 等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藝術情懷,使得每一件作品都充滿著獨特性和深厚的情感內涵。
到了清朝时期,这种情况更加复杂,有些艺人们开始采用更为精细的手法来制作他们作品,比如使用 铜锌版 制作更多样化和精细的地面图案。但同时,由于技术难度加大,所以这种方法也相对较少见。在这期间,一些艺人们还开始尝试将书法艺术融入到他们作品中,比如陈鸣远,他通过他的篆刻艺术赋予了他的作品极高的情感价值,并且由于他独有的风格,这些作品至今仍然受到广泛赞誉。
随着时间推移,每一种新的工艺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区分真伪等。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的人来进行考证和鉴定,他们要根据各种迹象,如地面上的痕迹形态、新旧程度以及是否存在意图掩盖等因素来判断一个字体是否真的来自某位历史上的巨匠或者只是后人的模仿产物。这是一项极其复杂且需要极高专业水平的事情,因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并理解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的人才能真正准确无误地进行这样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