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协网站人才培养之舟中国美术学院招生改革的航向探索
在艺术与教育的交汇处,我们发现了一片广阔而又复杂的天地。丹尼尔·布伦,法国著名艺术家,在一次对中国美术学院十万人校考的观察后,感到震惊并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他希望拍摄一部纪录片,以探讨艺术和艺术教育在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2017年3月,他带着他的摄制组重访杭州,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国美院艺考的纪录片,这也成为了他80岁生日礼物的一部分。(高世名《艺术教育的有为之学》,《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Z2期)
从规模上讲,中国艺术教育体量几乎超出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庞大的考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使得艺术教育在中国具有与西方全然不同的意义。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是数以万计未能清晰树立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少年及其家庭。另一方面,高考制度承担了太过沉重的心理价值诉求,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由于公平、公正这两种价值伦理本身就包含着太多感性内容,因此推进艺考改革,让我们更加关注程序正义与整齐划一。在新时代的大格局中厘清招生政策与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并完善“招培一体”的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机制,这是中国美院一直努力追求的事情。
新的世纪伊始,与世界顶尖大学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加强基础课程,对专业选择进行宽口径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各个院系学习,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人才选拔策略。而通过“两段制教学”,实现了招生与人才培养紧密贯通,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
科艺融合也是一个令人瞩目的焦点。在创新设计学院,每年的入学分数都达到了670分以上,“学霸”们可以直接通过普通高考进入到这里。这不仅展现了我们的开放态度,也让更多非传统背景的人才有机会接触到美术领域。
最后,不断更新工具箱、方,不断迭代感性系统和知识界面是当今社会对于任何一种创造性的需求。此时此刻,无论是在科技还是在文化领域,都需要跨学科合作解决问题,而这样的变革要求我们做出积极回应。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即使是在图媒专业或造型方向,都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现代诗歌如何影响电影,再加上对古典作品了解,以及对设计史有一定认识,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