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在社会中的应用全手工与半手工的区别及三大必备品种误区详解
在我最近的观察中,很多人都对紫砂壶是否采用全手工或半手工制作方法有着深入的讨论,这让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误区。作为一名紫砂行业内的人士,我希望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了解。
现在许多紫砂厂家采用的做法是通过拍打身筒来形成壶体,然后使用模子来保证形状的一致性。这类做法在现代意义上被称为手工制作。然而,如果要求大多数艺人都要进行全手工制作,那么可能会引起人们对于茶壶外观的质疑。
市场对手工艺品的需求十分高,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人们要求机械精度,口盖和把子的配合必须完美无缺,对于泥料则需要严格控制,没有任何杂质,这种标准似乎是不切实际的。
紫砂行业理论上的探讨滞后,而部分商人的夸大宣传也使得人们对紫砂审美产生了扭曲。我们喜欢顾景舟先生展示出的艺术感受,是因为他展现了自然而然、经过长时间实践形成的熟练技巧。但今天的情况不允许艺人有这样的条件,他们只能选择用模子或者完全没有用模子的传统方式来制作茶壶,但他们无法达到如今艺人的那种极致细腻,因为那个时代还没有“线切割”工具。
有些朋友们玩壶时,有一种玩法值得商榷:他们更看重茶壶如何制作,而不是作品能否与玩家的情感产生共鸣。如果作品能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和精神,那么工作过程并不重要。
我们的网站上标注的手工茶壶并未明确说明是否为全手工制品,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是在打马虎眼。但这是出于负责之心,因为现在所说的“手工”就是指这种方法。在标注时,我们只是想要向大家表达这一点,并不想让那些真正全手工制作者感到不公平。
一个作者选择何种方法来制造茶壶,最关键的是成型特性有的需要模子,有些则可以不用。而模子只是一道生产过程中的环节,不应该被过分强调。
至于半手工这个说法,我认为有些地方牵强。在当前流行的话语中,“两爿合拢”的方法被称作半手工,但其实这种合爿方式历史悠久,并非今朝之创举。而且,现在使用石膏做成的大多是内模,而古代则使用泥坯烧制,这也是不同阶段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
有人认为天然泥料不能有一丁点杂质,但另一些人则认为这些杂点是矿料固有特性的内容,只能接受其中的一部分。我个人认为这取决于我们接受什么样的程度,即使存在完美,也应当追求接近完美。但关键还是要看个人的偏好和接受程度。
最后,一些朋友担心的是,使用模子会导致产出的每一件作品都像是印刷品一样缺乏独特性。这一点也不必担忧,因为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模子的作用仅仅是一个短暂的小环节。最重要的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衔接过渡,以及作者水平和审美情趣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这才是真正代表了一件作品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