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官网上的学术策展人犹如高山之巅的狮子只有少数卓越者能登顶
然而,近年来,这个圈子里名声较大的、地位较高的人物越来越多地涉足策展工作,他们的出现不仅让专业化和学术化的策展方式受到了挤压,而且也稀释了美术展览的学术价值。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策展人,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艺术深入了解,还需要具备全面的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以便筹集资金并管理团队。
但在中国,这个词汇被滥用得无处不在。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策展人呢?他们既不是导演,也不是制片人,更不是保姆或超级奶妈——他们必须是艺术领域最后的大师和守护者。
绝非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如侯瀚所说,一个合格的策展人首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和批评家。而且,只拥有这些素质是不够的。一位杰出的策展人应该具备以下特质:一是全面性。他不仅要懂经济、法律、传媒等方面,还要掌握心理与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知识,因为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一个成功或失败;二是体力充沛。从与艺术家的沟通到场馆协调,从人员安排到每一件作品的地理位置,一切都需心中有数,但这需要巨大的精力投入;三是一流美术史知识。他应当是一个足以颂扬各类艺术流派与潮流的人才,要对各种风格有足够理解与研究;四有一套自己的学术主张。他会将潜在问题提升为社会讨论的话题,并激发人们思考,从根本上讲,他通过长期工作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五是习惯于保存档案建立系统。在他看来,没有详尽计划书,没有批评资源,没有完善的人事编制,没有基金会资料库……没有这些,就无法进行有效运作。
然而,我们近几年见证了一种极端现象,即两种类型极端的情况出现了。这两种情况分别反映出一种“学术”虚伪表象,其中一种把“学术”作为形式主义标签,用以掩盖缺乏实质内容,而另一种则把“学艺”当成个人文本中心化,将其变成了只关注自己理念的事务而忽视了实际作品及生态系统。
前者的这种假装,他们往往身居高位,有权力分配,或兼职画廊经纪人的角色,无需真知灼见,只需坐享其成就。但更可怕的是,他们甚至不必了解不同媒介(如油画、装置、行为等)的文化内涵也不必去主动交流及理解参与展示艺术家的经验。
后者的这种行径,则把整个展示过程当作自己的创作,将它强加给参与艺人的个体差异及创造取向,让他们成为工具而非合作伙伴,使作品失去了感染观众价值,最终剩下的是按设想设计的一篇文本式说教。这意味着某些这样做的人,把自己设定的主张推广至荒谬程度,却无法适应历史或现代时尚中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活动常常显得无效甚至起反作用。而对于那些只是搬运旧评论中积累起来的问题直接进入策划层面,并简单定性为定义性的前言或短文,以及出版物成为了最重要成果,那么他们简直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将一切集中于自身口头禅,不考虑空间语境,也没有批判精神,对作品只停留于图册解释文字中,是一种完全文本化过度依赖出版物的手法。
综上所述,“学術”并不应该成为艺术品展示的一个甜点,更不能成为用于遮羞布的一种手段。如果你想要做好这个职业,你就必须深刻理解你的角色定位,不要越界,也不要退缩。在我们的眼中,这份工作并不容易,而真正能够完成它的人,是少数幸存者中的佼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