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417人文艺术西方比喻成学术策展人的海洋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航行这片波澜壮阔的航船
近年来,美术界中越来越多的知名人士、企业高管和政府官员尝试着成为策展人,这种趋势不仅打乱了专业化和学术化的策展模式,还稀释了艺术展览的深度。一个优秀的策展人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艺术深刻理解,还需具备广泛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筹集资金和管理团队等多方面技能。可以说,策展工作并不轻松,不是每个人都能担任这一角色。
然而,在中国,“策展人”这个概念被过分泛滥使用。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策展人?他们是不是像电影导演或制片人的全才?其实,他们应该是一位严谨研究者和批评家的守护者。
绝非任何人都能成为一位合格的策划师。侯瀚如提到,首先要做的是研究者与批评家。而这还远远不够。卓越的策划师应当具备以下特质:其一,是全面性强。在规划一个成功艺术展览时,要涉及经济学、法律法规、媒体传播、管理技巧、心理学甚至于人们关系等多个领域,因为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决定或影响整个活动是否成功;其二,是体力充沛。一场成功艺博会是一项极为繁琐且耗费精力的工作,从与艺术家的沟通协作到场馆布置安排,再到人员统筹与细节掌控,都需要一种超凡的心理承受力;其三,是丰富美术史知识。一位真正值得信赖的地面经理应该是一个足以评论各流派并洞悉潮流的人,他必须对各种艺术风格有深入认识;其四,是拥有独到的主张。一场展示作品也是检验一个地面经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位杰出的地面经理将潜在的问题提升为社会讨论话题,以激发公众思考;最后,其五是习惯于保存完整档案建立运营系统。这意味着有一份详尽计划书、一套批评资源完善人员编制、一套操作制度、一套基金会资料库、一套赞助商资料库、一处场地资料库、一份时间表观众名单记录,以及媒体资源等。
然而,在过去几年的某些极端情况下,我们看到了两种非常不同的“学术”式态度出现,一种是在权利上占据优势,无需付出实际努力,只挂名而已,而另一种则简单粗暴,将展示工作视作个人理念的一部分,让它脱离了整个文化生态系统,使展示变成了一种在“知识景观”内部相互竞争的事情。
前者的所谓“展示”,大多由社会各类职务或角色重叠的人物担任,有时甚至还兼任画廊经纪人的身份,他们无须了解各种媒介,如油画装置行为版画等媒介特征,也无须理解这些媒材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不主动交流也不去体验那些创造作品过程中的经验,更别提借此传达自己的学术理念或者主张了。
后者的“展示”则把自己当做最终呈现产品,当要实现自己的理论时,不顾不同艺术家的个性差异及创意取向,与他们强行按设想方案完成,这样的方式使得作品常常失去了触动感,为图文本中心化而存在,看起来更像是教科书上的例子让读者识字而已,而非真正在情感上触动观众心灵。此外,与这种类型的地面经理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能够提出自己理论但完全无法回应历史,或根本无法融入现代时代活跃之中的地面经理们,他们只把展示当成一种批判派衍生的实践,把发现新现象推动潮流确定话语权作为唯一目的,并把所有关于地面的讨论简化为定义性的开篇或者具有“学术性”的短文,即便如此也未必考虑空间语境及带有批判精神作品陈设的情况,只关注出版物成果,理解至文字阐述停留,最终只剩下一些点缀品。但笔者认为,这两种情况只是行业中许多现象之一,“学术”不是甜点,更不是遮羞布。如果想要成为真正有效的地面经理,就必须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既不能过度干预,也不能退缩。在总结来说,没有谁都能做好这样的职业,它是不适合每个人从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