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北宋汝窑特展陶瓷的温馨回响

  • 对象送花
  • 2025年02月20日
  •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4、北宋汝窑青瓷盘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9公分 口径14.8公分足径11公分 故瓷017850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89):「甲字明镌器底心,抚之薛暴手中侵,笑似假借为说项,古已有然何况今。」乾隆巳酉御题。钤印一「古香」。中心刻篆书「甲」字。 此件作品底部留存支烧痕

大观北宋汝窑特展陶瓷的温馨回响

[日期:2011-10-10] 来源:大观北宋汝窑特展 作者:余佩瑾 [字体:大 中 小] 图34、北宋汝窑青瓷盘 十一世纪后半期——十二世纪早期 高3.9公分 口径14.8公分足径11公分 故瓷017850 底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制诗(1789):「甲字明镌器底心,抚之薛暴手中侵,笑似假借为说项,古已有然何况今。」乾隆巳酉御题。钤印一「古香」。中心刻篆书「甲」字。 此件作品底部留存支烧痕,底心题刻篆书「甲」字。它曾是「中国艺术展览会」(Thel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hinese Art)的展品之一,於1935年前往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展出。造型和故瓷17854(图版1)雷同。

盘子的弧形圆壁自底足顺著口沿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银器风格的“捲足”。相似的作品组群亦见於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典藏,以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的考古发掘中。

环绕著“甲”周圆,题刻乾隆五十四年(1789)的御题。在这尊碧绿如玉的盘子上,不仅有着历史上的轨迹,还蕴含着对美好事物追求完美无瑕的心理深层次思考。当我们细细观赏这份文人墨客赋予陶瓷的生命力与文化内涵时,我们仿佛能听到那遥远时代的声音,用一种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关于传承与创新之间永恒主题。

除了御制诗之外,这件青瓷盘还伴随着木座,一同流传至今。这木座上也留下了其收藏者安仪家族的手笔,那些线条不仅记录了一个人的收藏梦想,也隐约透露了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珍贵物品的情感纠葛。而这些线索,让我们在现代社会里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或被忽略的故事,它们如同时间中的雕塑,每一次回响都让我们更加理解那个年代的人们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

至于,“甲”字背后的故事,它似乎是一个符号,对于当时的一代帝王来说,是对历史记忆的一种认可和敬畏。当他提到“薛暴”,是在赞美那些虽然表面光鲜,但内里却不乏瑕疵的事物,而他的话语,更是透露出一种超越时代边界的情感共鸣。他在看待这些古老文物时,并不是单纯地欣赏它们,而是通过它们来反思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从而找到前进道路。在这样的背景下,“甲”字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地名或某个事件,而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使得我们的今天能够从更宽广的视角去理解生活本身。

此文由余佩瑾撰写,该文章首次发表于大观北宋汝窑特展,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关于北宋汝窑青釉磁器及其文化意义的大量信息。此类工艺品,以其精致、严谨以及浓厚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被许多收藏家和研究者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而这种精神,无论是在哪个朝代,都是一种追求卓越、坚持原则、注重实用的哲学思想,其影响力跨越千年的长河,如同潮水般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