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拍卖网站上的全手工与半手工区别社会误解深度剖析
在我最近的观察中,紫砂壶爱好者似乎都非常关注壶是否全手工还是半手工制作,这种关注让我思考了这个问题背后的误区。作为一名紫砂行业内人士,我将尝试为大家解析这一问题,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目前市场对于手工艺品的要求异常苛刻,不仅要有机械精度,还要求口盖与茶杯配合得“静音”,把和口盖的配合也必须毫厘不差。此外,对于泥料的要求同样严格,既要使用老法配制,又不能有一点杂质,这样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这背后隐藏着对紫砂艺术的一个“诱导误区”,主要原因在于紫砂产业本身存在理论滞后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使得人们对紫砂审美产生了扭曲。
我们为什么喜欢顾景舟先生这样的作品?是因为他展现出的艺术感觉吗?在过去,艺人制作每一件茶壶,都可能需要复制成百上千次,这样才能形成熟练的手感。但是现在,没有条件再做到这一点。一些老艺人虽然不会用模,但他们能够比现在的人快很多地完成传统类型的手工茶壶,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现代化工具。而现在许多壶友,他们玩壶的方式,有些说法值得商榷。
真正重要的是成品给人的感觉,如果作品能够与玩家的交流产生共鸣,那么无论用何种方法制作,都不重要。我认为,我们网站上的标注“手工”并不一定意味着全手工,而是一种负责告诉大家当前意义上的手工技术。这并不是打马虎眼,而是为了让大家了解现状。如果我们标注为全手工,那可能会对真正全手工艺人的权益造成伤害。
一个作者选择哪种方法来制作茶壶,最关键的是看成形特性,有些需要模子,有些则完全不需要。模子只是制壶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至于所谓半手工,我认为有些说法有些牵强,现在流行的一爿合拢方法,就是被称作半手工。但实际上这种合拢方式历史悠久,并非今人之创举。在曼生氏等古代艺术家如大彬虚、扁陀等,他们用的就是这种上下合拿的技法,只不过当时叫做盔头或虚陀罢了,而今天却以石膏制成。因此,我们应该更加理性的看待这些术语和概念。
还有关于泥料的问题,一些人认为天然泥料绝不能有一丁点杂质,但另一些则认为这是自然矿物的一部分内容,是无法避免的事情。玩过老茶壶的人都知道这也是正常情况之一,而另外一些则坚持完美无缺才是唯一标准,这也有道理,但关键还是看个人接受程度如何定位。这就涉及到我们的审美尺度以及对艺术品价值判断标准了。
最后,无需担心模子会导致复印效果,因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模子的作用极其有限,最重要的是作品各个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衔接过渡,即所谓“切”。这才真正体现出作者水平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应当更多关注作品本身,而非它是怎么做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