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真识假探秘清初明代紫砂遗风
清初紫砂遗风:探秘明代艺术家与其作品的传承
在战乱的洗礼下,宜兴紫砂器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随着新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恢复,这一地区逐渐繁荣起来,紫砂文化也重新焕发活力。在这一时期,一些老艺人重返他们的工作岗位,他们大多数仍然被明代简劲、古朴、厚重风格所影响,并继续制作出符合这一审美标准的小巧、简约、流畅、实用的壶具。
惠孟臣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艺人之一,他生于康熙或雍正年间,以其精湛的手工艺和对工夫茶法的大力推广而闻名。他所制壶以小巧为主,质朴可爱,与明代审美观念相契合,因此深受闽南和潮汕地区茶人的喜爱,有“小壶必曰孟臣壶”、“壶必孟臣”的说法。
比惠孟臣稍晚的是名家恵逸公,他在雍正至乾隆年间活跃,他的作品同样延续了明代趣味,以雅致脱俗、古朴可爱著称,被世人称赞为“二惠”。
王友兰、高凤翔等制壶高手虽然也善于制作受到时代风尚影响的粉彩、炉钧釉和蓝釉等类型,但他们并没有失去对传统艺术的人文气息。例如,《阳羡砂壶图考》中记载了王友兰制定“拙政园茗壶”的事迹,其文笔之雅致令人想起晚明小品文学。此外,《阳羡砂壶图考》还评价华凤翔:“善仿古器,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他的作品体现出了极高的技艺与独特魅力。
陈鸣远作为一位光素器大师,其成就绝非花货可以比拟,但他的作品往往因为被其他大师如花货家的盛名所掩盖而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一现象反映出,在追求真实传统艺术时,我们有时候会忽略那些默默奉献却同样卓越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