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不读书何来观念的触动

  • 花语故事
  • 2025年02月22日
  • 记得去年,“上海书展”异常火爆,我去了两次,人潮确实汹涌。似乎这个城市开始崇尚读书,想起如今糟糕的文化现状,又有了点精神。情愿相信去书展的人都热爱读书,也不愿意认为是宣传造成的后果,即便是的话——一些被鼓动去的人也有可能会因此而喜爱阅读。我们学艺术的,起初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在上个月的“上海书展”上买了一些民间艺人的“手艺”类书,当代艺术图录史也是一直关注之列。面对当代艺术圈对“观念”艺术的热衷

艺术家不读书何来观念的触动

记得去年,“上海书展”异常火爆,我去了两次,人潮确实汹涌。似乎这个城市开始崇尚读书,想起如今糟糕的文化现状,又有了点精神。情愿相信去书展的人都热爱读书,也不愿意认为是宣传造成的后果,即便是的话——一些被鼓动去的人也有可能会因此而喜爱阅读。我们学艺术的,起初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在上个月的“上海书展”上买了一些民间艺人的“手艺”类书,当代艺术图录史也是一直关注之列。面对当代艺术圈对“观念”艺术的热衷,以及对“手艺”的贬低,我一直感到诧异。尤其是一些不注重文化阅读的当代艺术家们,转而突发强调起了所谓艺术的“观念”性。不知其有何价值,“观念”,来源又从何谈起?

跨领域研究作用于艺术本体

自从西方“观念”艺术引进中国,如同又一盏思想的明灯照亮了中国的艺术世界,或许我们习惯了没有能力发明新词而只能靠翻译借用别人的词?要求太高了吗?也许吧!评论家都为难更不用说艺术家了,更况且不用白不用,何乐而不为——“观念”作为一个似乎既时髦又国际化表述。

曾经,随着时间流逝,我们越来越多地将视觉和概念结合起来,这种趋势让我们的作品更加深刻、更多层次。不过,不管怎样,我们始终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和形式,而这些都是建立在深厚文化基础上的。

对于中国过去各个朝代皇帝、大臣们来说,把玩瓷器与绘画并无太大区别。但是,从事绘画且有思想的大师们,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在努力抗争,一路向前,他们希望摆脱简单的手艺,将自己的言外之意或思想境界传达出来。这场斗争,是为了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者,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巧水平上。

当然,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掉那些古老技艺,它们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超越传统,并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觉得,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无论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都应该尊重那些掌握过往技艺的人,因为他们把那些技能带到了今天,让我们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然而,对于一些只追求名利、只关心眼前的成功,但却忽略掉历史和文化根基的问题,这一点我必须提出质疑。在这个快节奏、高科技发展迅速年代,我们是否还能回归到那份纯粹、内省和深思熟虑的情感呢?这也是我常思考的问题之一。

贬低“手艺”,抬高“观念”

由于受西方当代美术运动影响,大量中国画家的作品变得越来越抽象化,有时候甚至连最基本的手法都不再使用,只是通过文字解释来告诉大家这是什么意思。这让我想到,那些早期伟大的作曲家,他们如何才能让世人理解他们音乐中的每一个音符呢?

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作品能够完全独立于它所处时代及文明背景之外存在。而任何一次试图将某种特定意识形态强加给整个社会都会失败,最终导致人们失去兴趣,因为这种行为缺乏真诚与自然之美。

如果你问我,我会说:“虽然‘手艺’听起来像是古老的事物,但它仍然是一个重要部分,它代表的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由经验积累形成的一套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是在这样快速变化的时候,我依然坚信‘手艺’至关重要,它提供了一条通往过去,同时也是通往未来的一条道路。而对于这些充满故事与历史意义的事情来说,你可以通过它们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它们改变世界。

总结一下,上述讨论指出了两个主要问题:首先,在跨学科研究中,要注意不要忘记原有的专业方向;其次,在讨论关于"art"时,要考虑到不同的语境以及不同时间段内的情况变迁。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陷入误导或者错误地评价某个时代或风格。此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并尽力扩大自己的视野,以便更好地理解复杂多维度的事物。在我的看法里,每个人都是不断学习和成长的一个过程,所以请大家不要害怕犯错,而要勇于探索未知,为自己添加更多色彩,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