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自然风光下书画市场蓄势待发艺术类培训机构教师须持证上岗
在岭南的画卷中,艺术家们的笔触如同春风化雨,带来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当我们谈及“岭南画派”时,其市场份额却远不如京津、海上、浙江等其他画派那样辉煌。在西沐主笔撰写的《中国画派市场格局分析报告》中,我们得知,从2008年起,每个画派的拍卖市场规模都在不断拉大距离,而“岭南画派”则显得有些落后。
高奇峰和黎雄才虽然在“岭南画派”中名声鹊起,但他们作品价格依然无法与金陵、长安两大传统势力相提并论。比如高奇峰创下的最高价22.4万元/平尺,只是傅抱石价格的一小部分;黎雄才所取得2.64亿元成交总额,也只是齐白石之十分之一。而关山月1958年的《山村跃进图》尽管以3584万元成交,但也只能抵得上张大千《嘉耦图》的四分之一。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地域限制。“岭南三杰”的作品往往集中在广州拍卖会上,而外地拍卖会中的出现则较为稀少。即便是在2005年至2006年的短暂回暖期,“岭南三杰”的作品行情仍旧基本只表现在广东地区。
商品在地域差价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普通商品如此,即使是一些艺术品也不能幸免。在一些地方,如灵璧石和景德镇陶瓷,本地价格通常低于其他地区。不过,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却恰恰显示出不同情况,比如浙江藏家对浙籍书法家的热爱,以及上海收藏界对新海上画派兴趣的提升,都导致了这些地区内外部价差异化。
买家的偏好和追求炫耀价值,是购买本地艺术家的重要因素。而作为投资者,他们更倾向于那些本地交易量大的艺术家,因为了解度更高,风险控制能力更强。但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容易在本地获得高价的小有名气或二线作家,其影响力可能有限,在海外就显得微不足道。而真正的大师级别的人物,则因为声望跨越地域,可以享受全世界收藏者的青睐和尊重。
近几年,“岭南画派”的市场正在逐渐崛起,一批新的力量走出了原有的地域限制,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似乎预示着一个转折点,让人们期待未来能看到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