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与包浆一杯滋味两重情愫
任何物品使用时间久了或者长期搁置不用都会使其变旧的,即使这个物品没有坏,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它的老旧,因为时间长久了材质表面就会发生些许变化。本以为玩物都是这样的,但人们专门为一些艺术品、工艺品等有文化内涵的物品所发生的这种变化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包浆”,从而又去推崇、追求这种质感,最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包浆”是如何形成的?
1.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
2.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和紫砂表层相互作用,紫砂表面所发生的氧化、腐蚀等化学反应。
3.外界物质的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诸多无机物、有机物的细小颗粒残留在紫砂表面,自身又同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这三种变化交叉进行,相辅相成,时间久了,最后紫砂的表面的质感就获得改变,产生了所谓的“包浆”。
除了正常使用,刻意的人为方式也可以加速某些方面的变化,但必会与正常使用产生结果存在差异。虽然最后也可以获得某种“包浆”,但和正常使用产生的一般来说还是存在观感上的区别。
人们为什么追求包浆?
其一是市场和文化领域对艺术品价值判断原则从来都是“老比新的好”,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认定原则,就认为有过时且带有一定的修饰痕迹就显得更加珍贵。
其二是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时间就是金钱”,所以带有一段历史故事或岁月沧桑意味含有的茶壶尤显珍贵,这正如一件古董一样被后人赞美不已。
其三是人的自然心理倾向,当一个东西经历了一段漫长岁月,它给人以一种温馨舒适的心理体验,使人们本能地感到与之建立联系更深厚,从而更加亲切。这正如我们常说的:“熟悉是一种力量。”
怎样正确看待包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所以恶亦自见。" 包缠问题,也同样如此。为什么追求包缠?恐怕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对于那些喜欢泡茶的人们来说,不去追求那份经过岁月沉淀后的独特风味似乎有些遗憾吧。
这是人们集体构建的一个审美趋势,其实并不完全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当所有人都追求这一点的时候,一系列病态行为就自然而然地出现,比如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数方法被发明出来,其中包括各种折腾茶壶的手法,而这些手法往往偏离了最初作为欣赏艺术工具设计时应有的用途,最终导致原本清澈透亮的小青瓷杯变得满身尘土,更糟的是,这样的做法反过来还可能增加壶器损坏几率,而且效益甚微。
无论如何,一根筋式地不断摩擦冲刷及煮泡滴落于其中,是一种低俗行径,并且这类行为几乎总是不达标。而这种不断寻找完美状态却让我们忽略掉最重要的事情——享受当下的瞬间。如果你愿意,那么请允许我建议,你应该放慢脚步,让你的心灵找到平静,在喧嚣中找到宁静。在那片宁静里,你将发现真正意义上的包缠,那不是通过努力制造出来,而是在悠闲中自然流露出的那种魅力,那才是最真实也是最值得珍惜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