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之神奇烧制乃其必经之路探寻建国瓷背后的艺术秘密
在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提出了振奋人心的建议:“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应以瓷器之国自居,将历史上的宝贵经验融入到创造新的国家用瓷和礼品瓷中。”这份建议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可,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笔批示,并迅速成立了由景德镇为中心,其他重要陶瓷生产区协同合作的“建国瓷”领导小组。赵渊市委书记担任主任,他们着手试制出用于国家大典、款待国宾以及领导外访的特别用途“建国瓷”。为了确保这些特殊用途瓷器的高质量生产,1953年轻工业部组织了一系列专家团队,从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工业试验所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单位中招募了科研人员、艺术设计师,对景德镇地区的地质成分、坯釉配方、三次烧制技术以及装饰技巧进行了三个月的系统研究与尝试。在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深入分析之后,他们选择最优方案,并开始大规模生产。经过精心制作,这批“建国瓷”共计73556件,其中包括各种餐具和茶具,不仅在国内展览中获得巨大成功,还作为礼品被送往海外,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赞誉。其中,以青花斗彩技术精湛地打造出的作品,其艺术水平甚至可以与明清时期相媲美。此后,“建国瓷”的制作工作不断推进,不仅服务于国内外各类官方场合,也成为提升国家形象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建国瓷”的需求也越发增长,因此设立了常驻机构——国家用瓷办公室,以确保这一文化遗产能够持续传承下去。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初,当国家用窑制度进一步完善时,该办公室继续肩负起维护这一文化瑰宝的责任。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陶艺对现代科学技术适应能力之强,更凸显了景德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的地位和影响力。在1954年,由于对古代陶器材料性质及其现代应用价值有更深入理解,景德镇与多个学术机构再次联合开展了一项全面的研究项目。这项跨时代研究首先由著名冶金陶砖专家周仁带领,然后转由赖其芳接手,他们利用现代化检测手段,对历代景德镇产品进行详细测试,为该地区长达数千年的制瓦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此举不仅为未来几代工匠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为保护这种珍贵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使得这个曾经依靠经验而非科学原则发展的地方产业走向更加系统化、高效化,而且使得其产品质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最终实现从经验型到科技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