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博物馆珍藏的宋代泥塑井神像与陶瓷制品常用的成型方法相呼应犹如对偶中的完美融合
在镇江博物馆中,展出了一对精美的宋代泥塑井神像(见图),它们分别高19.5厘米和20.5厘米,曾经守护着一个古井。在这两个相对的砖砌壁龛内,它们肩负着监控水源的职责。每个井神都带有一丝微笑,眉眼弯曲;宽袖、长袍、右衽、腰束带;端坐在涌泉状座上。一尊井神手持一物,一臂抬起,一臂下垂,另一臂则平放在膝盖旁边,而双足呈现不同的姿态。一尊另有头发束成双角形象,而余发随意披散开来,双臂也向上举起,但缺少了手部细节。这些泥塑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与唐代高僧寒山和拾得颇为相似。
寒山和拾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而闻名于世。他们不仅是一对好友,而且被誉为民间喜爱的俗神“和合二仙”。这一对“和合二仙”的形象最初出现于唐末五代,并在宋元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寒山拾得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元代画家因陀罗所绘制的人物形象,与镇江泥塑井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此外,在深圳望野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金代红绿彩瓷塑人物中,也存在类似的风貌,只不过在衣饰上体现出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从制作技巧来看,这些泥塑作品与镇江市五条街小学附近出土的一处宋元时期的手工作坊制作出来的同类型艺术品具有相同的手法。这表明它是由这个作坊生产出来的。宋代镇江地区的泥塑艺术已经形成了规模,对当时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不仅反映了工艺水平,还展示了民间工匠精神,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提供了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