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祖怡的包浆秘籍揭秘那些让味蕾舞动的事儿
任何物品使用时间久了或者长期搁置不用都会使其变旧的,即使这个物品没有坏,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它的老旧,因为时间长久了材质表面就会发生些许变化。本以为玩物都是这样的,但人们专门为一些艺术品、工艺品等有文化内涵的物品所发生的这种变化起了一个专有名词“包浆”,从而又去推崇、追求这种质感,最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包浆”是如何形成的?
1.紫砂表面的物理变化:外界对紫砂表面的研磨、抛光、冲刷。
2.紫砂表面的化学变化:外界物质和紫砂表层相互作用,紫砂表面所发生的氧化、腐蚀等化学反应。
3.外界物质的残留及其物理、化学变化:诸多无机物、有机物的细小颗粒残留在紫砂表面,自身又同时发生物理、化学变化。
这三种变化交叉进行,相辅相成,时间久了,最后紫砂的表面的质感就获得改变,产生了所谓的“包浆”。
除了正常使用,刻意的人为方式也可以加速某些方面的变化,但必会与正常使用产生结果存在差异。虽然最后也可以获得某种“包浆”,但和正常使用产生的一般来说还是存在观感上的区别。
人们为什么追求包浆?
其一是市场和文化领域对艺术品价值判断原则从来都是“老比新的好”,进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价值认定原则,就认为有过时且带有一定的修饰痕迹就显得更加珍贵。
其二是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时间就是金钱——对于那些渴望体验历史沉淀效应的人来说,“带时光印记”的茶壶尤显珍贵。
其三是在人心深处自然流露的情感需求,那些经过长年累月沧桑变迁后变得温润如玉的地器,它们给予人的心理舒适感更胜于崭新的产品。人们本能地感到这些古董式壶具与自己之间更多的情感联系,从而更具亲切性。
怎样正确看待包浆?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引述古人的智慧:“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其恶已。”换言之,对于所有事物,不论是否经历过磨难或陈年,都应该以平常心去审视它们。为什么要追求那种被称作‘破损’或‘陈旧’状态?恐怕很多人可能会这样回答:因为每个玩壶爱好者都希望自己的茶壶能够拥有那独特风情,而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趋势,这趋势并不完全基于美学标准,而是一种集体的心理共鸣。
当我们共同向往于那些经历风霜之后才呈现出的特殊气息时,一系列错误甚至病态行为开始出现,比如为了达到那个目的,无数创造出各种折腾方法来改善茶壶,这实际上让原本用于享受茶香与友情交流的小工具偏离了它最初设计和存在意义中的本真之路。
无论如何,一根筋式地不断摩擦冲刷泡煮你的绿泥壶都是一件低俗的事情,而且这种做法还增加了损坏几率,是得不偿失。如果你愿意花费大量精力去打造一个完美无瑕的地球仪,你将发现真正重要的是过程中蕴含着什么,而不是最终结果。而对于那些想要拥有独特氛围却不愿意付出代价的人们,我想提醒他们保持一颗平常心,让自然在日积月累中赋予你的东西,它才是最值得珍惜的地方。
玩壶,本身不过是个动作,却隐藏着深远的心灵探索。当你能够在喧嚣世界中找到片刻宁静,与茶同行,在悠闲间慢慢品味,那时候,“天然生成”的随遇而安,或许才是最宝贵的心境。在此过程中,当你的手触碰到渐渐转变色泽微妙透明度增强至极致的地砖制陶器;当你注意到每一次沐浴后的细微改变,每一次洗涤后的斑驳陆离;当你懂得欣赏这份由岁月铸就的心血史诗,那么恰似一种生命力的回响,最终,你将发现真正值得拥有的,并非仅仅那被称作"包浆"(尽管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而是在千辛万苦后自我完善成熟起来的一段旅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愫与故事。这,就是真正令人赞叹不可及的手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