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艺术信息走近基础美术教育中的物品世界
在这次考察研讨活动中,13位专家学者前往台湾的宝岛,深入了解和研究当地的美术教育实践。他们先后访问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著名版画家廖修平工作室,以及参加了“亚洲版画在竹县”开幕系列活动,与华侨大学美术学院参展教授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此外,他们还访问了宜兰县高中美术教师陈韦厉工作室,并举办了一场关于版画教学的座谈会。此外,还有特别的环节是到台南市乡村的小树人国小,与吴鸿沧老师进行座谈。这所学校只有50名留守儿童学生,而吴老师坚守于此几十年,对乡村小学教育有着独特的见解。
整个考察研讨活动既紧张又充实,每一位参与者都从中汲取到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这种对内地美术教育问题的探索与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推动我们的基础美术教育发展。
自1983年开始,中国内地就出现了一股蓬勃发展的情势,最为显著的是1995-2003年的那段时期。在这个时间里,一大批关于儿童美术教学及教育研究著作相继出版,这些著作不仅涵盖了理论方面,也包含了大量实践案例。其中,有潘元石、陈辉东、夏勋、郑明进、刘振源等一批知名学者,他们都是曾经担任过小学或国教辅导团教员,并且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融入到研究中去。
这些研究者的成长背景相似,都来自于各地师范专科学校,从基层做起,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经验,再转而成为专业学者。在他们发表的一系列书籍中,如《儿童画教材教法》、《幼儿画指导手册》、《怎样指导儿童画》等,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对提高孩子们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原创作品之外,这些学者还翻译并引进了欧美、日本等国家关于儿童艺术与心理发展的一些优秀作品,如艾斯纳、凯洛格、稻尾博子等人的作品。这些建立国际视野,将国内外先进理念与方法结合起来,为中国内地孩子提供更多学习资源和启示。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内地对于基础美术教育提出了四个目标:培养人格;开发脑力;增强生活力;为艺术而教育。这些目标至今仍然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变化,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方法。
最后,我想说的是,即使已经过去很多年,那些早期关于儿童绘画的心理分析依然具有现实价值,它们指引着我们如何正确理解孩子们创作的心态以及如何鼓励他们在艺术上的潜能。而像郑明进这样的老先生,他虽然高龄已达86岁,但仍然持续他的研究工作,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