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二适书法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

  • 鲜花养护
  • 2024年11月07日
  • 致陶白手札(客岁为公书扇) 高二适 中国美术馆藏 近日,“高山仰止——纪念高二适诞辰120周年书法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是继201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适吾所适——高二适遗墨展”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展览,展览内容丰富,既有高二适临习古帖的习作,也有表达心性的佳构,还展出了多幅反映高二适与林散之、章士钊等文化名人交往游唱的札记。展览分为“适吾所适”“入古出新”“文人风骨”3个篇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二适书法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

    致陶白手札(客岁为公书扇) 高二适 中国美术馆藏


    近日,“高山仰止——纪念高二适诞辰120周年书法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本次展览是继201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适吾所适——高二适遗墨展”之后的又一次大型展览,展览内容丰富,既有高二适临习古帖的习作,也有表达心性的佳构,还展出了多幅反映高二适与林散之、章士钊等文化名人交往游唱的札记。展览分为“适吾所适”“入古出新”“文人风骨”3个篇章,展出作品160余件。

    高二适(1903—1977),江苏东台小甸址(今属泰州姜堰)人,20世纪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博精国学,晓畅周易,诗文、学术与书法独步文坛。

    高二适书法更是名重一时。章士钊曾以“天下一高吾许汝”“唯望书家噪一高”誉之,在向主席介绍高二适时,称其为“巍然一硕书也”。现任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评价高二适:“高先生的诗词,融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坚毅、柳宗元的简朴于一体,其诗文一体,以诗词为基础,同时展现了其书法的独特魅力。”于右任称赞高二适以诗书为生命,马一浮等名士书家赞其“真气苍茫外”“物变今犹大”,刘海粟从笔法的精极、陆俨少由书字的逎美,深刻而精确地评述了高二适书法艺术的美学特质,冯其庸则书赞“草圣平生”。

    他出古入今,于近代碑学风气之中,独以帖学为宗。高二适从50岁开始,在草书这条河流中遨游,在史游的《急就章》、王羲之的今草、杨凝式的行草、张旭的狂草上追根溯源、循序渐进,到65岁之后,高二适的草书开始变古出新,独创一格。而他的独创,不是“截流”,而是“汇流”,也就是把章草、今草、大草、狂草诸体打通,即将章草的严谨古朴、今草的妍丽典雅、狂草的张扬奔放融为一体,形成“亦章亦今亦狂”的独特风貌。正如高二适自己所言:“出入千数百年,纵横于百数十家,取长补短,自得其环,而又超乎象外”,堪称“一代草圣”。因此,今天看他的作品,既有严谨的法度、文人的率性、高贵的气质,更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足见其对中国书史流变之高度把握,对时代及自身之清晰认知。

    高二适于书法本体之研究也可见其浸淫之深。他对《兰亭序》《十七帖》《大唐纪功颂》《李贞武碑》《书谱序》诸种法帖不仅勤为临习,还校勘补缺,溯源流,辨优劣,明得失,述心得。或以意得,或以形求,皆以笔录而记其真见。他于书法结体、章法、笔法诸要素均有入木之述评,实为书法美学精辟之论。

    高二适力耕砚田,于书史、书论尤注心力。其于章草最为倾心,力倡“章为草祖”论,提出“章草为今草之祖,学之善,则笔法亦与之变化入古,斯不落于俗矣”;“若草法从章法来,则高古无失笔矣”。于今世草书任意缠绕,不谙笔法源流,有拨乱反正之功。耗时十年,广搜《急就章》注校考异本,排比审核,矫前人之误,著就《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一书,存亡继绝,匡正前贤讹误,填补了我国书史空白。其于书后写道:“吾国书史自汉而迄于今,已揭破抱残守缺,而豁然成就一日新之局势。”并预言:“吾华之书才书学,均能日起有功,则他日书家之应运而生,以迄于焕若神明,以顿还旧观,则所谓中国书流让皇象之语,八绝翁其不得专美于前矣。”

    高二适最为世人熟知的是1965年与郭沫若的兰亭真伪论辩,彼时震动文坛。其不顾“世人矢的,被人唾嗓”,独持己见,撰《兰亭序真伪驳议》一文,立论精严,援据充分,确证《兰亭序》为真非伪。其不畏权势、坚持真理、“不乐随人俯仰作计”的学术精神与品格于此可见一斑。此论争因主席参与而影响极大,毛主席回复章士钊的信中云:“……又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证实。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伯达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与此同时,毛主席在致郭沫若先生信中指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以促成高二适驳议文章发表。此文随后载于《光明日报》《文物》杂志,为世人所瞩目。

    高二适与师章士钊为忘年之交,且多得章提携。章士钊积多年心血写作了《柳文指要》一书,高二适发现可供商榷处近200处乃撰《纠章二百则》,并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由此可见高二适的知识分子性格和文人风骨。高二适与林散之曾同寓南京,也过从甚密。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至今仍记得1987年江苏省美术馆举办“高二适遗作展”的情形:“我推着坐着轮椅的90多岁高龄的林散之先生,他一件一件作品仔细端详,当场写下了‘矫矫不群,坎坎大树……不负千秋,风流独步’的诗篇。这‘独步’道出了高先生的独立人格、独到见解、独特风格,道出了高先生在文化史、书法史上的地位,也道出了两位风雨窗前相对纵论的诤友和相知。”

    高二适一生治学,爱文化如生命,其根本在于他的家国情怀。他常以“东台高二适”落款,念念不忘家乡。在他存世的诗稿中,有“灼灼繁英玄武湖”“焦山横裁大江东”“一声肠断溱湖水,何事将归不问家”。伴随经历,诗字言志,文思浩荡,书风昂扬,国家与民族融入其血液与灵魂中。他跌宕峥嵘的诗书与民族文化的心路共振,因此他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将激荡在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洪流中……

    为何要不断“活化”典藏,对高二适的学术成就、文化价值与艺术创作进行全方位展示?吴为山认为:“今天研究、学习高二适,重在了解、理解他精研传统,融百法而得其法的创新创造精神;通过其高昂而内蕴深厚的书风,理解人文学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同时,要从高二适的书论及其对法帖的批注中,了解并理解他对书史流变、书体书风的嬗变之研究,为后世提供新的审美意象,从书法本体构建书法美学体系。而对于高二适书风及学人品格的深刻认知,更在于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坚持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精神,树立中国价值,形成中国力量,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