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全年价格绘画人才的色彩谱中国美术学院招生改革的新篇章
在法国著名艺术家丹尼尔·布伦(Daniel Buren)的一封信中,他提到十年前来中国举办展览时,目睹了中国美术学院十万人校考的壮观景象,这让他感到非常震惊。他希望拍一部纪录片,探讨艺术和艺术教育在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2017年3月,布伦带着他的摄制组重访杭州,拍摄了一部关于中国美院艺考的纪录片。
从规模上讲,中国艺术教育体量几乎超出了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庞大的考生数量和办学规模,使艺术教育在中国具有与西方全然不同的意义。一方面,我们面对的是不是少数追寻艺术人生的青年,而是数以万计未能清晰树立人生观和艺术观的少年及其家庭。另一方面,由于高考制度承担了太过沉重的价值诉求,是社会流动性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教育部推进艺考改革,以缩小校考范围强调公平、程序正义和整齐划一。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游戏,更是一场文化与审美价值观念的大战。在这个过程中,公平性与客观性成了焦点,但这两者并非简单等同,比如法律裁决也是基于证据基础上的主观裁决。
然而,在实践中逐渐建立起一种基本的艺术校考规范。这些年间,一些重点高校不断优化校考制度,不仅注重科学流程、公平性、严密性,还回应了专业本体诉求。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招培一体”,即使学校对学生进行选拔同时也提供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新时代的大格局下厘清招生政策与人才培养方案之间关系,将完善“招培一体”的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努力方向。
除了此外,“科艺融合”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国创设计学院首次引入理工科学生,让他们直接进入大学学习,这为提升综合素质打破传统界限。而创新设计学院成立后,每年的普通高分选手都有机会进入这种跨学科学习环境,这种尝试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接受理工科优秀生的渠道,并促进科技与文创结合,为社会贡献更多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最后,“专业素养”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在全面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情况下,全校28个招生专业中,有26个获评国家级项目建设点,其余两个为省级项目建设点实现了一流专业全覆盖。“专业精度”居全国所有高校第七位,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成就,也是一个压力。在命题上,我们开始更加注重对新兴形态及现代技术应用知识面的检验,如将诗歌《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作为复试题目,它不仅检验绘画技巧,更深入挖掘学生对于电影文学及视觉语言理解能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希望报读图像媒体方向需要熟悉经典电影;造型方向要了解历史文化;设计学科则需掌握世界设计史概述——我们的目标是在信息爆炸时代,要能够快速筛选出核心信息,从而形成独特视角去解读世界。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内容看,都可以说这是一个独特且充满活力的系统。但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挑战:如何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如何保证质量,同时又保持开放式思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并将继续影响我们的未来发展路径。如果说过去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问题,那么未来之所以充满可能,是因为有足够多的问题等待被解决。此刻,我站在这里,用我自己的方式向你们展示这一切。我想用我的笔触,把这个故事告诉世间每一个人,让他们都能感受到这份力量,这份可能性,以及这份永恒未知的心跳。我想用我的画笔,将这一切捕捉下来,让它们变成永久性的记忆。我想用我的心,用我的灵魂,用我的存在,与你分享这个故事,让它成为我们共同生活的一部分。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开启这段奇妙旅程吧!